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常爱作秋天的思索。我想,秋天是 A 的,秋水长天,明月清风,它让人们舒怀畅神,心旷神怡。秋天是 B 的,人们付出多少汗水和智慧,它就给人们多少收获。秋天是 C 的,它充盈的笑声让人们久久萦怀。秋天是 D 的,它把一切枯枝败叶,虚浮矫饰清理得干干净净。秋天更是 E 的,它让人们从一次的收获想到永久的收获,从而不懈地在秋光秋色中忙碌着耕耘春天,播种未来!秋天,给予我太多的思索。“严峻,丰盛,勤勉,忠实,明净”这五个词是从文中空白处A、B、C、D、E抽取出来的,你能否根据语段内容,将它们一一归位?
A B C D E 同为写秋,本语段与课文《秋天》所蕴含的情感却不同,课文《秋天》是
;本语段是 。本语段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大致相同,这种写法叫做 ,其作用是
。试为本语段拟一个小标题: 。
有的同学认为,如果把文中加点的“更”字去掉,会使文章更顺畅,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对于秋天,有人看到的是它的萧瑟,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明净,有人看到的是它的收获,就如作者一样,你见到的又是什么?对于秋天,你是否有更多自己的思索呢?请谈一谈。
没有发芽的种子
邱海泉
①散步的时候,心情总是松弛着,洒脱如脱线的风筝,一任世界上的一切像毫无意义的微风似的从眼前滑过。而从前所有的不快早都遥远得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时不时,眼前一亮,也说不定有什么东西让人心头一动。比方说一只小狗十分顽皮地向你撒娇吠叫,比方说一滴挂在枝头上的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向你暗送的秋波……那天,我却被一大片开得如火如荼的喇叭花吸引住了。
②我不知何时已经信马由缰地走到郊外了。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花是喇叭花,开得那个热闹……但我之所以如此迷恋它的原因,不全是因为那小精灵冰清玉洁的可爱姿容,而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期而遇了我的故人旧友。
③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个村童毛孩。一天早上跟父亲下地锄草,就在一个土壕里看见了那片开得正艳正好的花儿。我禁不住诱惑,跑下壕去,蹲在地边,手摩挲起花儿,半天不想起来。父亲却早在我身后喊了起来:别踩坏花儿,那是你大伯家种的二丑。我这才知道这一地可爱的花儿原来是一味中药材。
④那一霎,伫立在那儿,我眼里看的是盛开的花儿,心里纷飞的却是打开了尘封的往事。
久久地流连盘旋在那儿,我突然看见二丑花成熟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我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心里想,待到来年开春,我要把它种到阳台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形影不离地天天厮守在一起了。
⑤在我的期盼和浇灌中,喇叭花的幼苗一天天长高了。它的枝蔓那么快就爬满了阳台,真令人惊讶!它的花不只开满了我的花园和阳台,而且也弥漫浸透了我生命的空间——我一有空就站在花蔓下,一任那落英像春雨一样洒在我的头上。邻居们也都来欣赏参观我的花儿,而且连连称赞说:真好看真好看哟。有个朋友还拿起照相机拍了照片,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
⑥一天,女儿突然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信封说:这里面是什么,没用的话我扔了?我一看,说:那是没种完的喇叭花种子,放下,扔什么。她说:今年已经有新种子了,还要它干什么……尽碍事儿,我扔了。说着顺手丢进了垃圾篓。
⑦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
⑧看着那些被丢弃的花种子,我不断地质问自己,为什么那么粗心?是我,把那几粒可怜的种子一生最灿烂的时刻错过了!是我这个刽子手,把它们永远永远地埋没在抽屉和黑暗里了。此后好多天,一到阳台上,看见那些开得天真烂漫的小花,我心里总是不由自主地弥漫起一股淡淡的忧伤。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我幼时的夙愿,也想起了一个个已经被我淡忘了多年的理想……我不知道人世间又有多少个美丽的梦想,就像那几粒还没来得及发芽开放的喇叭花种子被永远地湮没无声了呢。
(选自《黄山日报》2012年7月16日,有删改)文章以“没有发芽的种子”为标题有哪些含义?
第①段侧重描述散步时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⑴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
⑵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文章围绕“喇叭花”(种子)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文章最后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给你怎样的感悟?
上帝从不为难头脑简单的人何帆
①才智平平的人往往成就更大。金庸小说中的郭靖就是一个例子。郭靖憨厚质朴,但懂得用功不辍,也把握得住善恶界限,有这两条,就有了后来的郭大侠。像杨过这样飞扬跳脱、聪明外溢的,如果不是受尽挫折、性情大变,估计最终一定是泯然众人矣。
②电脑游戏《金庸群侠传》的情节设计也非常有意思。游戏中的那个“小虾米”除了“野球拳”,什么武功都不会,但他经过长期历练,功力终于达到了最高的第十级,超过“九阳真经”和“降龙十八掌”。这个小小的富有哲学意味的设计让我对这个小游戏一直念念不忘。
③在现实世界的学术圈中,我所看到的也都是这样,聪明者未必最后胜出,知道坚持的才是最后的赢家。聪明人往往浅尝辄止,而且对聪明人来说,诱惑常常更多,他们在起跑的时候会把别人都甩在后面,却经常是最早退出比赛的人。
④比学问更复杂的是人生和社会。在社会中生存的最优法则是什么?我相信,这些法则仍然是那些最古老、最简单的道理。比如诚实、勤劳、宽恕、合作。我把电影《阿甘正传》看做是一则寓言。阿甘的智商只有75,几乎属于傻子。他最喜欢说的话是“我妈妈说……”阿甘的妈妈告诉他在最危险的时候要跑,跑得越快越好。阿甘就这样从越南战场上捡回了一条命,还成了英雄。阿甘的女朋友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她这一代人认为自己聪明到足以对抗社会、颠覆传统,她所做的一切都似乎是在寻找极端的边界:她被大学开除、上《花花公子》杂志、跳脱衣舞、流浪、吸毒、反战。但最后,她碰得头破血流,悄悄地回到阿甘身边,又悄悄地逝去。阿甘和女友的这两条路再次证明:上帝从不为难头脑简单的人。
⑤告诉年轻人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和诚实,很多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会瞪着狐疑的大眼睛:如果成功的秘诀这样容易,那不是人人都能成功吗?因此,他们断定:成功的秘诀一定是一些更加诡秘的东西,比如厚黑学。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走这条路的人还非常非常之多,这就是为什么成功的人会非常非常的少。
(摘自《青年文摘》,有删改)作者笔下的“头脑简单的人”有何特点?请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概括。
说说第三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启示。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按要求答题。(二选一)
(1)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加点的“寂静”一词应如何理解?
我选做():第15段“我看清了他的脸”,请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此时的心理活动。
选文以“雨夜的灯光”为题有什么好处?
灯景旧情怀(琦君)
①灯节(即元宵节,编者注)还是转眼就到了。长工们忙着打扫前院,准备祭品迎龙。大龙要在我们家大院子里滚。所有的孩子们都会提着各种各样的灯来看热闹。我嚷着要买漂亮的灯,跟小朋友们比一比。母亲说:“家里前前后后全是灯,还不够多的?”她就是舍不得花钱买。阿标叔又戴起老花眼镜,给我糊一盏在地上慢慢爬,不像兔子也不像狗的,不知什么灯。四只脚是用洋线团木心子做的。红纸不透明,哪有外面卖的那种五光十色透明玻璃纸的灯好看呢?外公老是吹自己会糊各种各样的灯——关刀灯、轮船灯、莲花灯……可是事实上,他只会给我糊直统统的鼓子灯。他说年轻时行,现在手发抖,糊不起来了。我做出很喜欢的样子说鼓子灯最好,不小心烧个大窟窿,马上可以再用红纸补上。外公笑呵呵地说:“鼓子直通到底,表示正直,无忧无虑。”外公对什么东西都会说出一番道理来。
②十五晚上,前院早巳摆好祭桌,几丈长的百子炮高高挑起,人潮一波一波地涌来。a我把鼓子灯挂在树上,在人丛里挤来挤去找小朋友玩。可是一听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我又躲到大人身后面,从人缝里看大龙。大龙昂着头,瞪着一双大眼睛,张矛舞爪地来了。我有点害怕。龙开始舞动了,每个舞龙者手举一段龙身,穿花似的美妙滚舞。b他们平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夫,但这时都变成了龙的一部分,那样神奇的契合,看得我目瞪口呆。心里总是在盼望着,“再多舞一下,再多舞一下”,可是还有好几处有祭典,大龙终于摇头摆尾从大门出去了。人潮也随着散去,最后的热闹高潮也告结束了。
③我呆呆地站在地上,外公取下鼓子灯递给我说:“快回到厨房帮你妈妈搓汤团,c在汤团里许个心愿。”
④“许个什么心愿呢?”我茫茫然地问。
⑤我也不知道。我只想天天像过年这样的热闹,外公不要回山里去,爸爸也不要常常出远门。大家都在一起,还有阿荣伯,阿标叔都要统统在一起。”
⑥外公笑了一下说:“那容易,只要你用功把书念好。”
⑦“这跟念书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大明白。
⑧“只要是读书人,无论是男是女,长大后都会有一番事业,有了事业,你就可以接了大家相守在一起,不是天天跟过年一样的热闹吗? ”
⑨我还是想不大通。走进厨房,看母亲已经搓好一大木盘的汤团准备要下了。我在她耳边轻声地说:“妈妈,代我许个心愿,随便你怎么说。”母亲笑笑,没有作声,只把菜油灯心剔得高高亮亮地。叉在碗厨抽屉里取出那对红蜡烛,就着菜油灯点着了,套在灶上的两个烛枱里。“风水烛,一年到头都顺风顺水。”她喃喃地说。
⑩吃汤团的时侯,我问:“妈妈,您刚才许了什么心愿呢?”母亲笑嘻嘻地说:“我不用许什么心愿了。一家团团圆圆的,已经再好没有。外公,您说是吗? ”外公摸着白胡须连连点头。
(节选部分,有删改)琦君小时候,故乡过了元宵节,春节才算落幕。请阅读全文,概括发生在元宵节的四样民俗活动。
“外公对什么东西都会说出一番道理来。”听,外公说:“鼓子直通到底,表示正直,无忧无虑。”请你仿照外公的说法写一句,表示。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味。请任意选择A.B.c三句之一从语言赏析的角度进行批注。
我选【】句批注:第③段中,外公希望“我”在汤圆里许个心愿。请你结合全文,合理想象少年琦君可能许的心愿(写出四点)
白水渔翁
陈启文
⑴在白水,我被一个扳鱼的老汉吸引住了。一棵树,一片树影,一把古老的扳罾①,一个渔翁,一种与世无争的安适而久远的意境……
⑵白水是一个小渔村,也是一个很小的渡口,还是湘江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支流。这里几乎看不见山。河水、河滩、河谷,无边无际的广大。一条河流到这里已然进入了某种大境界。
⑶河床上,像我故乡的那片河床一样,长满了水杨树。树干上,或系着几头牛,或牵着几条闲船。看天空,明明亮亮的晃眼,看河流,明明亮亮的晃眼。白水,漂满白云的水。水天一色,全是云,白的云。还有那位渔翁,他的胡须也。(A.是白的 B.像白云一样)
⑷几乎是下意识的,就向那位老者走过去。感觉他,有着超然于现实的某种神态。但走近了,你会觉得他就是你的祖父。那极黑的一张脸,脸上有些真实的窟窿眼儿,比麻子略小,但并不让人感到凶恶。看见我走了过来,他的皱纹都绽开了,憨憨地一笑,然后又低下头,继续憨憨实实地瞅着他的罾。
⑸这罾也和我们家乡的一模一样。罾架是两个可以折叠的等腰三角形,罾架的顶端有一个滑轮,随着它的滚动,所有的环节挨着个运转起来。此时,老汉手上的腕骨也转动得极灵活。我被他吸引过来,不是因为好奇,而是和某些熟悉的东西相遇了。
⑹不知道身边的这个老人多大了。他看着这条河,雪白的寿眉纹丝不动,像是把身后的一切都忘记了,像个神仙。倒是我沉不住气了,老不见鱼进罾,罾里的那一片白水连个水花也没有,我的呼吸就越来越急。日影在我们头上慢慢移动,头上那片树影也不知不觉移走了,老汉依然如老僧入定般盘腿打坐。我被烈日烤着,身上的T恤衫早已被汗水湿透。
⑺根据我儿时的经验,这样平静的白水之下鱼是很多的,常有鱼群经过。可这位老者枯坐半日,竟连手指头大小的一条小刁子都没有扳上来。
⑻老汉说,早先,这里的水用手捧着,直接就可以喝。
⑼但现在,我干渴得厉害,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它还是那么白,但越往深里看,眼睛就会渐渐发黑,这不是幻觉。
⑽早先,这河流到处都是鱼,春天的时候,这里会突然涌现出无数的小鱼儿。我想象着那条激动的河流,一条河里万头攒动,那是鱼,全是鱼,成群结队地涌现着鱼,让一条河流变得亢奋起来。白水人管这种小鱼叫春子,那是一种永远长不大的小鱼。现在,连春子也没有了,没有了小鱼,就没有了大鱼,这一条河流剩下的,只有人……我知道我再也看不见早先的那个白水了。我知道它早先的样子一点也没有了,只剩下名字还叫白水,只剩下这个老汉和这把罾。这可能已是白水的最后一个渔翁和最后一把罾,正耐心地等待着最后剩下的一条梦游过来的鱼。像老人这样扳鱼,也实在太古老了,需要有十分的耐心,甚至需要让自己完全沉浸、完全陶醉在这样的缓慢中。
⑾现在的人都跟上了发条一样,哪里还有这样的耐心?
⑿老汉还死死地盯着那条河。
⒀太阳偏西时,老汉忽然把腮帮子一咬,脸上的肌肉便黑黝黝地发亮,黑里又泛出红,很火辣。老汉抓住缆绳,他的动作缓慢但坚决。那大罾慢慢浮出水面,罾里的水哗哗地从网眼里往下漏,漏得只有一小汪水了,出现了一个惨白的东西,僵卧在罾中动也不动。
⒁好大一条鱼,一条死鱼。
⒂老汉在河滩上掏出个土洞,把那条死鱼埋了。他那表情,就像刚刚安葬了自己的一个亲人。
⒃老汉说这条鱼是被电打死的。现在没有人像他这样扳鱼了,他们用雷管,毒药……这个世界上最快的就是电,开始河里的那个鱼多得啊,让打鱼的人打得手抽筋,一打一大片,想停都停不下来。浮起来的就捞起来,没浮起来的,像这条大鱼,就死在水里了。那些被电打过的鱼就是不死,也都变成了傻子,傻得都不会交配了,快要断子绝孙了。说这话时他恨恨地攥紧了缆绳,缓慢地把罾又降到水里。
⒄水在网眼中缓慢流淌,仿佛泪水涌出。
(选自《文学教育》2009年第2期,有删改)阅读⑴—⑸段,说说作者和哪些“熟悉的东西”相遇了。
根据上下文,为第⑶段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⑻、⑽两段中“早先”一词反复出现了四次,有什么表达作用?
本文结尾富有意蕴。在你看来,白水若有泪,应是为谁而流?为何而流?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并以“白水若有泪”开头,写一段150字左右的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