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国殇高处葬,梅庭寓此身
——追怀于右任
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被迫飞往台湾。飞机呼啸上天的一刹那,大陆便在于右任难以割舍的目光里,定格成一个美丽凄婉、遥不可及的背景,永远也不得亲近了。
于右任来台后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一所普通公寓——“梅庭”。这是他长年避暑之地,更是避寿、避官说之地。他过寿时,成千上万的人来祝贺,他不胜其扰,过年也是。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经常遭遇各种请托之人,居此亦是为避官说。今日“梅庭”是于右任在台生活唯一留存的居所。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原名伯循,一字诱人,后因有感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欺凌践踏,遂取谐音“右任”为名。“任”从“衽”字而来,“披发左衽”系受异族统治的象征,而“右衽”则暗含不愿臣服屈辱之志。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于右任致信巡抚要其刺杀慈禧,他出版了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对清朝末世嬉笑怒骂,极尽冷嘲热讽。遭通缉后流亡上海,得震旦学院院长马相伯庇护,入震旦公学,加入光复会。翌年,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公学,于右任建议校名取“复旦”二字,有不忘震旦及复兴中华之意,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1922年,他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
1906年11月13日,于右任与孙逸仙于东京会晤,加入同盟会。1907年,他在上海首创《神州日报》。1909年3月,又创《民呼日报》,因抨击时政入狱,后获释。同年8月20日再创办第三份报纸《民吁日报》,因揭发日本暴行而被查封,并再度入狱。1910年9月,愈挫愈勇的他又创《民立报》,《民立报》社是同盟会总部的联络、指挥机构,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这些都是民国最早期的报纸,而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
于右任一生写诗、词1200多首。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极少花前月下之音,断无无病呻吟之句,诗品之高,无人企及。1945年10月,国共两党谈判,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席间两位纵论诗词。于右任由衷赞叹说:“毛先生真乃千古奇才一代伟人啊,特别是《沁园春·雪》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可谓神来之笔,读后直让人感奋不已!”毛泽东称赞于右任说:“当年右公所写《天净沙》结尾‘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更发人深思啊!”言毕,二人抚掌大笑。
他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甚深,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世人称为“于草”,笔走龙蛇,大气磅礴,雄健雅致兼而有之。作品之多,当代无双。求墨宝者众,他从不计较高低贵贱,对清贫之士更分文不取。其《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他也不取一文稿酬。很多人假借其大名,卖字求生,于右任特意关照副官:“不要以我‘院长’的名义去为难他们。”一代文豪林语堂曾评价说:“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
现在其书法作品飙升到天价,但历任要职50多载的于右任,生活节俭,别无长物。去世后留下的保险箱里只有一张为儿子出国读书向别人借钱的借据,果真是一介“落落乾坤大布衣”。
于右任生性豪爽,遇到借钱者,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平时也好客,也接济一些比他更穷的人。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的于右任每到月末,生活便捉襟见肘,有时还要靠借贷度日。他却说:“穷,是我的光荣。”
于右任厚承中华传统文化,他常说“静能藏神,躁则消神”。其健身方法也是中华传统的“八段锦”。他每天下午练习一遍,对养生和书法都十分有益。
每当有人问及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1962年1月12日,预感来日无多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1月22日,于右任又怆然而记:“葬我于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山要最高者。”1月24日,于右任一气呵成写下了那首令人荡气回肠、一咏三叹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思亲思乡,声声如杜鹃啼血。两年后,于右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与依恋抱憾离世,享年86岁。
遵从于右任遗愿,其安葬地设在台北最高处的观音山巅。在这里,于右任面朝西北,可以永远眺望着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而融于溪光山色间的“梅庭”,花木扶疏,正在向世人娓娓诉说着已然飘逝的如烟往事。
注:①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出自“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八九”代指不如意事,“一二”代指如意事。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于右任婉拒蒋介石为他准备的花园洋房,可以看出他生性淡泊、不慕富贵,也委婉表达了他和蒋的政见不合。 |
B.本文讲述于右任在多个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同时突出其内在精神品质,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可敬可叹的长者、名士形象。 |
C.1962年,80多岁高龄的于右任写下《望大陆》一诗,一咏三叹,其情悲切,似乎已经预感到有生之年无法回到大陆,此后又多次表示出葬于山之最高处的意愿。 |
D.客厅的一副对联体现出了于右任简单素朴的生存哲学:不因强求完美而被欲望窒息了心智。从中可见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参悟之深。 |
E.本文语言工整严谨、含蓄深沉,多处引用传主的话和其他人的评价,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开,记叙了于右任从求学、为官,直到离世的饱经沧桑、成就卓然的一生。于右任哪些可贵品质令人感叹?请简要概括。(6分)
于右任一生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于右任说:“穷,是我的光荣。”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语的认识。(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以为白鳍豚属于鱼类。其实,它是兽不是鱼。它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而且它有猩猩一样发达的大脑。科学家告诉我们,鲸类的祖先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原始哺乳动物,后来由于受冰川的袭击,它们不得不迁入水中避难。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类群。
白鳍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脬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趣。成年白鳍脬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雄性长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白鳍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事天伦之乐。
由于白鳍豚世世代代生活在浑浊的江水里,视觉器官退化。不过,它在大江里却非常灵活。因为它有一套得天独厚的声纳系统。它的前额呈球状隆起,像聚焦的透境,是声纳发射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是靠声波回弹来识别目标和捕食猎物的。白鳍豚的皮肤构造也很特殊,皮是双层结构,上有许多管状海绵物质,游动时互相滑动,能减少水的摩擦力。当它快速冲驰时,连全速推进的鱼雷也相形见绌。
科学家说,白鳍豚的价值不仅在于观察,更重要的是具有仿生学.生物学.考古学.军事学等多学科的科研价值。在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大熊猫.白鳍豚分别被视为陆上和水生保护动物的“旗舰种”。且白鳍豚更为珍贵。下列对白鳍豚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鳍豚不是鱼类,而是兽类。 |
B.白鳍豚是体温恒定,用肺呼吸,体内受精,胎生哺乳,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兽。 |
C.白鳍豚是一种像猩猩一样有发达的大脑的动物。 |
D.白鳍豚是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演化成完全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鲸类。 |
下列白鳍豚的特性,不属于哺乳动物特征的一项是()
A.有性成熟期 | B.有怀孕期 |
C.幼豚要靠母豚哺乳生长 | D.雌性比雄性大 |
下列对本文各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节介绍了白鳍豚的本质特性和生物进化历程,打消了有些人认为它是鱼类的错误认识。 |
B.第2节是从白鳍豚的生长过程的角度来介绍它的。 |
C.第3节是从白鳍豚在水中的生活能力的角度来介绍它的。 |
D.后一节写了白鳍豚的价值和珍贵,可见,作者的苦心是要我们保护好这种动物。 |
阅读下文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对称的细胞
①自从人类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这种微小而神秘的东西就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很多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涉及到细胞极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细胞的极性呢?其实,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这种不对称性是细胞生长的基础,正是因为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这才完成细胞活动的各项功能。无论在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细胞的极性都普遍存在。
②我们以人类的神经细胞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神经细胞极性如何形成是发育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神经细胞的极性是神经系统构成功能网络的基础。
③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基础,每个神经元通过其突触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彼此调节,从而控制呼吸、心跳、感觉、认知等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千差万别,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一根细长的轴突和多根复杂的树突。神经元的这种复杂形态的形成过程称为神经元极性建立。
④那么,这种极性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他们发现了许多种蛋白酶在神经细胞的极性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⑤科学家们发现,当神经原极性建立的时候,有一种蛋白质激酶(Akt)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这种物质会选择性的对那些将要成为树突的分支进行降解,而保留在那些将要成为轴突的分支尖端。科学家还发现,如果抑制泛素蛋白酶系统,就可以抑制Akt从多数突起尖端消失,从而使神经元长出多根很长的轴突。这些结果证明,蛋白质的局部降解对于神经元极性是必须的。
⑥当然,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非常多,有的蛋白质是在构建轴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调节微管组装和稳定性的激酶(MARK2)在神经轴突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这种酶的活性导致轴突的过度生长,而过高的酶活性则抑制轴突的生长。在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这种酶的活性受到调节,引起微管在轴突的组装和轴突的延伸。这项研究揭示了神经细胞极性建立的新机制,而且对神经损伤修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⑦当然,细胞的极性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发现几个蛋白质就能够解释。以上所说,仅仅是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细胞极性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神经细胞没有极性,我们就无法思考。广而言之,极性是所有细胞基本特性。那么,细胞为何会产生这种特性,各种复杂的蛋白之间如何相互调节的呢?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⑧现在,细胞极性的研究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和医学的各种研究项目中。在植物学家的研究课题中,他们想明白了种子为什么会向上生长,从而能够破土而出。在医学研究者的课题中,他们想知道的是,细胞极性的破坏为什么会导致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或者其他各种疾病。这样的研究项目不可胜数,研究者们正在努力寻找各种细胞调控极性的信号通路,希望这些发现能够解开细胞极性的奥秘。
(选自《百科知识》2007.9)关于“细胞的极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 |
B.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 |
C.细胞的极性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 |
D.细胞的极性的问题囊括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下列不能说明“神经细胞的极性是神经系统构在功能网络的基础”的一项是()
A.神经元通过其突触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彼此调节,从而控制呼吸、心跳、感觉、认知等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
B.科学家在对细胞的极性如何形成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
C.在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有一种激酶的活性受到调节,引起微管在轴突的组装和轴突的延伸。这项研究的神经损伤修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D.如果神经细胞没有极性,我们就无法思考。 |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激酶(MARK2)的活性过高,轴突的生长反而受到抑制。 |
B.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千差万别,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和下,就是有一根细长的树突和多根复杂的轴突。 |
C.当神经原极性建立的时候,有一种蛋白激酶(Akt)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这种物质会对那些分支进行降解,而保留在那些将要成为轴突的分支尖端。 |
D.细胞中的蛋白种类非常多,蛋白是在构筑轴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科学家在研究细胞的极性形成过程中,除发现Akt和MARK2两种细胞中的蛋白酶起重要作用外,还发现了其他起重要作用的蛋白酶。 |
B.研究细胞的极性形成对发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
C.科学家已经研究出细胞为什么会形成极性以及各种复杂蛋白之间是如何相互调节的。 |
D.医学家们通过对细胞极性形成的研究,有望攻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这一医学难关。 |
阅读下文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半坡遗梦杜爱民
遗址考古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对现场清理发掘的注重、以及放射性断代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对发现实施谱系化的步骤和方法。近些年,考古发现的目的越来越多样化。对考古的期待也像是对消费的期待一样,成了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考古发现被拿出来展示的东西,不外乎是一些质地、工艺、规制的性价比。这是一种奢华的倾向,物质的崇拜,具有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明显特征。
在这样的语境里,半坡的沉落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典型的聚落,被考古界称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实际包括了半坡和姜寨两个遗址,所出土的器物主要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建筑和设施多为房屋,窑穴、陶窑、墓葬;器物除了取自天然的石、骨之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粗砂者居多。
可以用单纯来描述半坡的一切。陶罐、小口尖底瓶、钵、盆、碗,甑的器表,只是绳、线、指甲、弦的纹型。色彩也是单一的。是陶本身的红褐和天然的墨黑线描;圆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刻划有二十二种不同的符号,就像是呼吸自然沉落在上面,不着丝毫的痕迹,它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其后东方伟大的杰作概源于此。
惊人的东西无比单纯。半坡的彩纹只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它们是形式最基本的元素。就连环、璜、珠、坠,以及耳饰,发饰、镶嵌饰,都是石、骨、陶、蚌磨制而成的。用来鞣制兽皮的工具,是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尖底瓶印证出了重心原理。瓶子只要一接触水面会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中心移动而自然竖起。这些器物是心和体温的结晶,由大地的元素泥土制成,而不是技术、工艺和机巧堆砌成的块垒。知识技术的缺位,丝毫不影响和减损价值的含量。风吹过粗砂的陶罐嗡嗡有声。这是制陶人的响应。心灵和体温在这里需要的是对心灵和体温的挽留、回应。
彩陶上描绘最多的动物是奔走的鹿,爬行的鼋和伫立的鸟,浅翔的鱼。均是劳动中的所见。平展的侧面形象,直线造型,比例准确,形象写实。人面纹是一种特例。有两种鱼与人面的奇特结合:一为与寓鱼于人面的复合形象。人面的嘴,两旁对称,各衔一鱼,人嘴外轮廓与鱼头构成共鱼形;另一为人面寓于鱼的复合,鱼纹头圆框中植入适合形的人面图像。所谓的"高级"造型艺术,现如今也莫过如此。
在半坡绘画中,看不到标榜与卖弄。内心的反映是什么,便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就是什么。这种鱼人结合的形象,是人和自然有灵之物的相互寄寓和转借,是与自然的交融与共同。被人格化的鱼类图像和各式鱼类图纹是半坡先民的图腾。是氏族的保护神。是惧怕、担忧和敬畏。这些也许就是写意和抒发吧!竟然可以来得如此厚道和平易近人,足以让艺术的洋奴心态,无地自容。
半坡绘画,最初并不是被当作艺术品创作出来的,它们只是劳动中的感受和劳作者的想法,是一种自然状态必然形成的结果,不是自为的有意制作。艺术根本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够得来的。艺术是天性,是身体自身固有的授予。学习可以积蓄,可以启示和萌发、擦亮艺术的天性,但不是天性本身,不可替代天性。在半坡,这天性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尊贵的智性,贵族或什么东西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优越感觉。这天性是人人皆有的厚道本身,是平易亲近的感觉。在半坡,有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都是知识分子,前提是你要愿意,并且持续不断地去做。
半坡人把死去的婴孩埋放在居住的房子附近。大人们把婴孩的尸体放在大陶瓮或罐里,上面盖着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小洞,供孩子的亡灵进出,便于回到家里。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接起来埋放,表示父母对孩子的眷恋之情。尽管自然条件恶劣,生活艰苦,半坡人是乐生的。有了陶泥作成的甬道,死亡就不再是一道界线。灵魂可以在其间自由出进。
没有黄金的材质,没有等级,也不见欲望。半坡只有遗梦。只有梦,才能让身体和心灵安睡。不是说明“半坡的沉落”的因素的一个是()
A.近些年,考古发现的目的越来越多样化,有着无尽的被期待。 |
B.考古发现开始具有奢华的倾向,物质的崇拜特点。 |
C.实施谱系化的步骤和方法有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对现场清理发掘的注重、以及放射性断代技术的应用。 |
D.半坡所出土的器物主要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表现出单纯的特质。 |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半坡出土的器物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粗砂者居多。 |
B.半坡陶器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其后东方伟大的杰作概源于此。 |
C.因为工艺落后,半坡陶器的使用功能和艺术价值没有获得理想成就。 |
D.彩陶上描绘均是劳动中的所见。最多的动物是奔走的鹿,爬行的鼋和伫立的鸟,浅翔的鱼。 |
下列说法不属于半坡彩陶特征的一项是()
A.色彩单一,红褐的陶上用天然的墨黑描线。 |
B.彩纹只有象生性花纹和几何图案这些形式最基本的元素。 |
C.鱼人结合的形象,是人和自然有灵之物的相互寄寓和转借,是与自然的交融与共同。 |
D.绘画最初并不是被当作艺术品创作出来的,只是劳动中的感受和劳作者的想法,是一种自然状态形成的结果。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半坡,只要在劳动中有感受和想法,并且愿意表现出来,就有可能创作出有艺术价值的绘画作品来。 |
B.半坡人在绘画中自然地流露出了对鱼的崇拜,表现出一种艺术的天性。 |
C.半坡人以浪漫的形式埋葬孩子,乞求他们能早日进入极乐世界。 |
D.半坡文物没有黄金的材质,没有等级,也不见欲望,这让我们看到了半坡人不重视实的内在特征。 |
阅读下文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网络文明的童年海克
网络正在经历自己的童年时代。从网络1969年诞生于美国算起,至今只有30多年的历史。如果以10年换算为1岁,那么,网络年龄不过3岁有余,完全是一个幼儿。俗话说,三岁看老。在这幼稚时期,网络显示出了自己超越传统媒体的优异特质,预示了自己的远大前程。
报纸、刊物是印刷时代的产物,是经典的传统媒体,而电台、电影和电视是相继兴起的新型电子媒体,诞生历史距今不过几十年上百年,但是,网络一旦出现,它们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这些媒体有共同的特征,即传播方式是由少数精英来确定和提供选题,制作和传播内容,然后由大多数人来接收和观看。这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因为传统媒体的反馈功能很弱,受众的反应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更不可能得到充分表达,这就给传统媒体控制、延宕乃至漠视大众意愿提供了借口与可能。
网络使人类远距离频繁交流互动第一次成为了可能。这一特性至关重要。它使单向传输即灌输时代成为历史。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在任何事件上撒谎、隐瞒和欺骗都变得非常困难,非常容易被揭穿,而且是即时被揭穿;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在任何观点上自说自话、强加于人都变得非常困难,而随时面临来自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反驳与挑战;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使一切单向的信息不对称的传播样式,不是面临消亡,就是将退居边缘。这不仅使国内传统媒体的权威,而且也使国际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欧洲学者曾经惊呼,20世纪一大标志就是群众走上历史前台,他们将群众称为“乌合之众”。即使在报刊、广播和电视被称为大众媒体的年代,群众也不曾拥有自由表达的媒体平台。到了20世纪末,网络出现了。大众立刻涌向这廉价、开放而互动的媒体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再保持沉默。未来当网络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方式一部分时,用沉默的大多数这一说法来表示大众,将不再成立。
网络正在经历一场自由言说的狂欢。人人都在说话。正如我们在集市上所看到的那样,人人都在说话,最后得到的只是一片噪音。因此,在网络时代,必将会出现大众的代言人,也就是说,网络时代也将产生自己的精英。但是,新的精英必须要表达最大多数人的意愿、观点和利益,也就是说,要比印刷时代产生的精英更加平民化,更加大众化,才可能为“乌合之众”所接受与认同。印刷时代所产生的精英,尽管也号称平民化,但由于非常习惯传统媒体提供的特别权威和地位,与网络时代所要求的新精英特性相比,他们的立场、观点乃至利益都在不知不觉间日益变得小众化、贵族化起来,蜕化成了旧式精英。
中国老百姓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网络使民意获得充分表达成为可能,这一契合也许将给中国文明带来无可限量的未来,就像印刷术曾带给欧洲不可限量的未来一样。当年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传到欧洲,终结了中世纪教会垄断知识、教育的特权,使知识从羊皮纸上、教会图书室中走出来,在社会上获得快速、广泛的复制与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启蒙时代的到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最后是工业文明的到来。到了20世纪,网络时代出现,中国人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历史也许再次轮回。未来最终能够真正把握网络时代特性并从中激发出巨大创造力的,也许并不是西方文明,而很可能是中国文明。
我们今天还无法清楚地看到这一前景。但是,不论未来时代属于谁,将来有多少形态变化,网络在童年时期所显示出来的自由、开放与互动这一特性,将成为一种最初的记忆,一种文明的基因,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如果失去这一特性,网络文明就将死亡。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下面对“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指在网络出现后,对报纸、刊物等经典的传统媒体和电台、电影和电视等新型电子媒体的总称。 |
B.“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共同特征是传播方式是由少数精英来确定和提供选题,制作和传播内容,然后由大多数人来接收和观看。 |
C.“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反馈功能很弱,受众的反应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更不可能得到充分表达。 |
D.“半传统的过渡样式的媒体”的传输过程是一个单向传输的过程。 |
不属于“网络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表现的一项是()
A.使在任何事件上撒谎、隐瞒和欺骗都变得非常困难,非常容易被揭穿,而且是即时被揭穿。 |
B.使在任何观点上自说自话、强加于人都变得非常困难。 |
C.大众借助网络这一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再保持沉默。 |
D.使一切单向的信息不对称的传播样式面临消亡。 |
关于网络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网络使人类远距离频繁交流互动第一次成为了可能。 |
B.使国内传统媒体的权威和国际主流传统媒体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
C.大众立刻凭借网络这一媒体平台,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不再保持沉默。它使用“沉默的大多数”这一说法来表示大众,将不再成立。 |
D.使民意获得充分表达成为可能。 |
依据本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时代出现,中国人投入了巨大的激情。因此未来最终能够真正把握网络时代的特性并从中激发出巨大创造力的,也许并不是西方文明,而是中国文明。 |
B.网络的自由、开放、互动这一特性,使20世纪一大标志就是群众走上历史前台。 |
C.必须要表达最大多数人的意愿、观点和利益,这是成为网络精英的必要条件。 |
D.网络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必须依赖于网络的自由、开放与互动这一特性的发展与延续。 |
阅读下文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书法艺术旋律论
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特别是感情的内涵,主要地是通过它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书法的艺术旋律是一篇书法整体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整体的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这里重要的是整体,其次才是局部。在整体旋律中,每一个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以其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轻重、快慢、断续,作出了与旋律相协调的变化,从而增加了整体旋律的艺术魅力。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书法旋律也是如此。
行气,有助于加强整体旋律的艺术感染力,但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它不是旋律的同义语。行气,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它的产生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但是,它的产生是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于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也便局限于本行的范围,而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用包括行气在内的多样的艺术手段,以托出诗文的感情或是景色为目的,所安排的大开大阖的艺术节奏。有时,由于内涵的需要,甚至暂时把诗句的书写运行在中途停断一段时间,留下一段空白,也是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这就更不是仅仅着眼于局部行气所能包括的了。
没有整体的艺术旋律,便没有深沉的艺术。千年来,书法的安排,把诗词文赋所描写的人世间如此复杂的事物,如此不同的感情,一直都被放置于一个同样平齐方正的算盘式的固定框架中,把本来看起来,读起来节奏长短、铿锵有致的诗句文辞,一律写成了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这将又如何去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中国历代书法,在用笔、结体上,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局部行气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但长期忽略了对整体艺术旋律的研究和运用,这大大埋没了书法艺术震撼读者感情的力量。
宋陆放翁诗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书法亦然。如向音乐借鉴,安排书法的整体旋律,其实和为歌词谱一支曲相仿,是诗文感情的波澜起伏,决定了书法旋律的跌宕起伏。再读一遍白居易《琵琶行》当是有益的,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那其实也是一篇对书法旋律的描写。向绘画借鉴。绘画中疏密、粗细、断续、曲直的对比,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运用,布局和变形的画理,都能使书法艺术得到借鉴。书法中画意的布局,不仅能使诗文中画意的描写得到加强,更能使诗文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历代一些有创意的书法家中,同时也是画家的甚多。还可向武术借鉴、向大自然借鉴、从文学中研究、从社会生活中学习。
在艺术旋律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中国书法必将会产生千万朵撼人心魄的艺术花朵。
《李山行草书法·第一集》下面关于“书法艺术旋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作品蕴含着感情和其它内涵,它们都是通过作品的艺术旋律表达出来的。 |
B.对书法艺术旋律的分析,着眼的是书法整体的跌宕起伏,起落开阖,局部的变化是可以忽略的。 |
C.字的用笔与结体,要有整体的考虑,必须根据作品的旋律,作出与之协调的变化,才能增加书法的艺术魅力。 |
D.孙子兵法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与书法艺术旋律的道理相通,可见孙子对书法艺术也是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 |
最能证明“行气代替不了整体的旋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行气源于字句的各行各句,是书写字句运行中气势的连贯与呼应。 |
B.行气的产生是由于书法家对于诗文感情的感受或由于形式的需要。 |
C.行气表达出来的艺术魅力局限于本行的范围,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整体的安排。 |
D.行气没有包括作为艺术旋律的表达手段之一的“空白”,不能表达人世间复杂的事物和感情。 |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一个字的大小、粗细、斜正、枯湿、长阔等的变化,都意味着书法艺术旋律的根本变化。 |
B.书法的旋律,是从整体布局出发的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它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诗文的感情或景色。 |
C.上千年来,书法将诗文写成难以断句、千篇一律的字群,因而难以感动读者感情的心弦。 |
D.历代书法注重了在用笔、结体这些局部行气上的探索,但从未对整体艺术旋律进行研究和运用。 |
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沉的艺术都有着整体的艺术旋律,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奉为经典,就因为它堪称深沉的艺术,蕴含着优美的整体旋律。 |
B.宋陆放翁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由此类推,学习书法应更多地从书法以外吸取营养,而不是着眼于书法的基本功的训练。 |
C.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关于乐声的描写,其实也是对书法乃至其他艺术旋律的精彩再现,这可见各门类艺术其实是相通的。 |
D.书法可以从绘画的旋律中得到借鉴,同样,绘画也可以从书法的旋律中得到启发:不同的艺术门类常常可以在艺术旋律的互相借鉴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