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是几位思想家的言论:
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乙.“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丙.“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丁.“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调和”
其中一位与其他三位派别不同,这一位是:
A.丁 | B.丙 | C.乙 | D.甲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既弥补了统治阶级开放性之不足,又加强了君主至上的专权地位。科举取士是统治阶级用人制度之独创,这种制度自隋唐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中央任命地方官、皇帝钦定朝官的重要途径。材料内容反映了科举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君主专制 |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C.皇帝掌握了国家的用人权 |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
从历史角度观察,20世纪末期中国市场化改革得以推动,中国经济“奇迹”得以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改革……可以说,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这种认识是基于
A.农村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农村改革成效显著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城市经济体制 |
D.农民的选择澄清了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 |
苏联农村从1922年到1946、1947年,大饥荒大约平均每隔十一、十二年出现一次,连续发生了三次,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无以计数。这种现象的出现
A.削弱了苏联政权的群众基础 |
B.主要由于恶劣的气侯条件和自然环境 |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 |
D.与西方大国封锁苏联的政策关系较大 |
下表为1933—1939年美国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情况
年份 |
金额(美元) |
年份 |
金额(美元) |
1933 |
1 223 329 000 |
1937 |
2 653 918 000 |
1934 |
2 380 865 000 |
1938 |
3 236 600 000 |
1935 |
2 532 512 000 |
1939 |
3 185 447 000 |
1936 |
3 119 013 000 |
该表反映出
A.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美国得到运用
B.美国财政赤字现象有所减轻
C.新政规范了美国的经济发展秩序
D.新政的着眼点是缓解供需矛盾
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它们是
A.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
B.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
C.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 |
D.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