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
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部给吃,这样它就被扼杀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 | 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 | 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
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
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 |
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
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 | B.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 |
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 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
1989年初,有人在全国人大通过《行政诉讼法》草案时说:“如果公民可以告政府,政府还有什么权威?”出现此现象说明
A.民主建设阻力重重 | B.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 D.公民的民主权利无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