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清涟而不妖   ②不不枝  ③可爱者甚蕃    ④香远清    
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富贵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2分)

A.今(逃跑)亦死无论(不论)魏晋
B.今(有时)闻无罪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C.为天下(通“倡”,首发)便(通“邀”,邀请)还家
D.楚人(爱戴)之此中人(说)云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陈胜、吴广谋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扶苏数谏故此独跛之故,父子相保
C.不足外人道也士卒多用者
D.吴广以为父利其

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2、果蔬:泛指菜肴。3、脔luán:切成块的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京师 / 色愈恭,礼愈
B.公之饭 / 舟首尾长八分有奇。
C.服而往 / 游人虽未
D.觉饥甚而不敢/ 国怀乡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其人愧甚而退”,你认为“其人”为什么会感到“愧”呢?

《出师表》节选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论其赏()(2)必能裨补漏()(3)斟酌损()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议论为主,叙事、描写、说明为辅,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B.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在于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C.诸葛亮提出三条建议中,反复强调的是“广开言路(即‘开张圣听’)”。
D.文中分析形势,在于让刘禅认清蜀国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他要发愤图强,修明政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许昌①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驯谨②,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驯谨:顺从而谨慎。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侧然谓日 (2)孝基
(3)已望外(4)其子驯谨
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孝基偷偷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B.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遗留的财产还给他了。
C.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D.孝基偷偷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再像从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张孝基的性格特点。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有清(凉) B.其境过清(因为)
C.潭中鱼百许头(大约) D.折蛇行(北斗星)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简答题。文章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景物和内心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上怎样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