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意思(2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____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
谢太傅寒雪口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文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做评定,你觉得哪种好,好在哪?谢太傅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课内文言文阅读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
(3) 便扶向路 向:_________________(4)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__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援笔辄就如素构就:完成 | B.每旦日出,骑弱马旦:早上 |
C.遇所得,书投囊中书:写 | D.是儿要呕心乃已耳已:已经 |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及暮归,足成之。”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西蜀之去南海 | B.吏护还之乡 | C.因取刃杀之 | D.吾欲之南海 |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贺年少聪慧,七岁已能赋诗文,深受韩愈、皇甫湜的赏识。 |
B.文末李贺母亲的话,表明母亲对儿子很生气,并阻止他再去吟诗作赋。 |
C.李贺敏捷的才思是与他每天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说明只有专心一意,孜孜不倦地去做事,才能有所成就。 |
D.从文中可以看出李贺作诗不拘俗套,自辟蹊经;“遇所得,书投囊中”说明他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要写好文章,也应如此。 |
顾炎武精勤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手不释书放下 |
B.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到 |
C.咨其风土考察 |
D.或颠坠崖谷有时 |
下句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咨其风土
A.以其境过清 | B.择其善者而从之 |
C.其如土石何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下列对顾炎武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顾炎武是一个勤奋的人,他从小到老都没放下过书,出门也带着书。 |
B.顾炎武是一个严谨的人,亲自到边塞亭障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翻书订正。 |
C.顾炎武是一个专注的人,默诵经典时,即使遇到老朋友也装作不认识。 |
D.顾炎武是一学识渊博、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的人。 |
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学而时习之() 吾日三省吾身()
四十而不惑() 人不堪其忧()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