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邻人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顺日拾桑椹 日: (2)以异器盛之 异: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赤 者 味 酸 以 自 食翻译句子。
邻人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你认为蔡顺是个怎样的人?你还能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吗?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孔子东游()
②孔子不能决也()、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用“/”画出文中加线句子的朗读
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孰为汝多知乎?
博古通今: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穷:(2)便要还家要:
(3)处处志之志:(4)欣然规往规:、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
、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2)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贞观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⑦,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注】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擢】提拔,提升。③【雅】一向,向来。④【劳】抚慰。⑤【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太宗既诛隐太子。( )
(2)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2)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阅读文本,从太宗对魏征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一)
出师表
诸葛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二是“,”。(用原文词句回答)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
赵普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莞,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2)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宋史》)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发: ②为________________③明日:.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从文中看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2分)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