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境过清/水尤清洌 | B.不可久居/居无定所 |
C.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 D.乃记之而去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翻译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4分)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4)及鲁肃过寻阳()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廉范以少击众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③人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爇(rè)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译: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 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爇火:点火。⑧星列:像星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rù)食:在睡垫上吃饭。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 B.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
C.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 D.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廉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妙招是:(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况)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乙
余幼时即嗜学。家 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解释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 ②晏如也 ③援疑质理 ④俟其欣悦找出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中有足乐者 |
B.无怀氏之民欤益慕圣贤之道 |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不戚戚于贫贱 |
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②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在志趣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不同之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①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选自《苕溪渔隐丛话》)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②。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③。’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①南宋胡仔,号苕溪渔隐。②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③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世人患作文字少(担心) | B.尝乘间以文字问之(间隙) |
C.教有所阙(缺欠) | D.躬身稼穑(弯腰)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唯勤读书而多为之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B.以著述为务皆以美于徐公 |
C.三牲之养,犹为不孝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D.于我何有万钟于我何加焉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②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从欧阳文忠的建议及皇甫谧的转变中你感悟到了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战国·策魏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愿王以国事听之也愿:
(2)秦果日以强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段中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