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物体(ρ>ρ>ρ盐水>ρ),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

小明利用上述器材完成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物体
物体重力/N
液体密度
g/cm3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cm3
物体浸在液
体中时测力
计的示数/N
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N
1

4
1.0
40
3.6
0.4
2

4
1.0
60
3.4
0.6
3

4
1.0
100
3.0
1.0
4

4
1.2
100


5

2
1.2
100
0.8
1.2

(1)在第4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这个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     N,表格中①的数据为     N,②的数据为     N。
(2)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能够得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     有关;分析比较第3、4次实验,能够得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     有关。
(3)探究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的关系时,应分析比较     两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     (选填 “有关”或“无关”)。

科目 物理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是15.00cm。
(2)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时注意将(填“凸透镜”、“蜡烛”或“光屏”)摆放在另外两个元件的中间。
(3)如图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个位置中的__________位置。

(4)通过实验小明明白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次他在给兄弟班级照毕业像时,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观景框内,他应将照相机(填“靠近”或“远离”)被拍照的同学,这样才能在观景框内看到全班同学清晰的画面。
(5)小明进一步学习知道了眼球的成像原理。一束来自远处的光经眼球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矫正方法是戴一副由(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

如图所示是小明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C,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无论怎么移动C,都不能与象B重合,是因为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5)本实验中用到的一个重要物理方法是法.

在上图中,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应是倒立的实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该凸透镜焦距可能为厘米(选填“10”、“12”、“15”),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应将光屏向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

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宝宝和玲玲同学想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猜想与假设】
(1)宝宝同学猜想: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
(2)玲玲同学猜想: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宝宝和玲玲同学分别从实验室中选取电流表3只,灯泡2只,开关1个,滑动变阻器1个,干电池,导线若干。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宝宝同学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验电路,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检查电路无误后,开始实验,正确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

实验次数


I/A
1
0.16
0.16
0.32
2
0.20
0.20
0.40
3
0.22
0.22
0.44

(2)玲玲同学根据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验电路,开始实验,正确读出电流表示数如下表:

实验次数


I/A
1
0.10
0.20
0.30
2
0.14
0.28
0.42
3
0.18
1.80
0.54

【分析与论证】
分析记录的实验数据,宝宝同学得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相等;玲玲同学得出:并联电路总电流有时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评估】
(1)宝宝同学得出错误的实验结论:主要原因是
(2)玲玲同学的实验记录表格中,实验次数读数错误,原因是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1条即可):

在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l)图中AB段的路程SAB=____Cm,如果测得时问tAB=1. 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似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___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