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语段。(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进;期年之后,虽欲言及,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 ①仕:旧称做官为仕。  ②夫子:晏子。  ③仄陋:狭窄浅薄。④维:维系。 ⑤弼:纠正。 
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宫妇左右莫不王     (2)时时而
(3)高缭之夫子三年     (4)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可乎
翻译选文中画“   ”的句子。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选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共12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
陟罚臧否()②以陛下()
③必能裨补阙漏()④严闻亮()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两个画线句的意思。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B.甲文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可断句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C.乙文中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廖立、李严的反应从侧面体现诸葛亮一心为国的人格魅力。
D.甲文中诸葛亮是用讽谏的方式向陛下提出建议。

【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

阅读《曹刿论战》,回答后面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___,相传是春秋时期的__________所作。
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焉_______________(2)小惠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选下面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⑴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的时候。
⑵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的时候。
文中的曹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课文谈谈理由。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赵普独相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独相十年凡:总共 B.欲除某人为某官尝:曾经
C.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次日 D.帝从其请竟:竟然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下事为己任

A.俯身倾耳 B.皆美于徐公 C.必分人 D.是以先帝简拔遗陛下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皇帝当初并不怎么重用赵普,曾经把他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但最终被他刚毅的性格所感动,他也以称职而闻名于世。
B.赵普很善于临机应变,使皇帝改变主意,有一次皇帝因雨不止影响大宴而发怒,赵普告知百姓正在宫外奏乐求雨,使皇帝转怒为喜。
C.赵普敢于进谏,临机制变,和邹忌一样善于讽谏。
D.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他的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他劝说皇帝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也体现在他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

(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注]①象魏:宫廷外面的阙门,古代悬法于上。
对下面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误斫昭陵柏树坐:因犯……罪
B.左右瞩仁杰令出瞩:示意
C.罪止弃市止:只是
D.且明主可以理夺夺:使……改变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必须杀之 B.不惧比千之诛
C.陛下作法,悬之象魏 D.陛下何以加之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狄仁杰在一年之内审理了17000个案例,居然没有发现一个冤案。
B.狄仁杰因为有幸遇到了尧、舜,所以不担心自己会像比干一样被杀掉。
C.狄仁杰认为高宗如果不纳谏,自己死后都没有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辛毗。
D.狄仁杰劝谏高宗要勇于变法,实行仁政,不要滥杀无辜。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填空。(10分,每空2分)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③欲为圣明除弊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李清照《醉花阴》一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这句表达了词人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10—12题。(共10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填空
(1)《曹刿论战》“何以战”一句中“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中“以”是 “认为”的意思,文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以”的意思是:
(2)《陈涉世家》“行收兵”一句中“兵”是“兵员”的意思,《出师表》“兵甲已足”一句中“兵”是“兵器”的意思,文中“兵革非不坚利”中“兵”的意思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最主要的条件是(用两个字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