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6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下列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稍有一点点) B.至于夏水陵(上)
C.清荣峻茂,多趣味(实在) D.每至晴初霜旦(下霜的早晨)

文中表现三峡秋天景色的句子是:                                    。   
它着力渲染了                                                       。(1分)
如果你到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理由。(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   (人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滕子京 守巴陵郡   

②前人之述   

暮冥冥   

④至若春和   

(3)本文第二段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请找出相应语句并准确地抄录下来。

(4)文章三、四两段文字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作者写迁客骚人悲喜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5)《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 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 ,盗之源也。一源慢 ,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只是;②修:贯彻得好;③慢:疏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盗可   

②衣食不   

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2)下列句子中的"或"与"或问刘子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而或长烟一空

B.

或王命急宣

C.

或以钱币乞之

D.

或异二者之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②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4)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水尤清

冽:

  

②影 石上

布:

  

而从者

隶: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心乐

千里者

B.不可知

如土石何

C. 其境过清

中有足乐者

D. 记之而去

石性坚重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其岸势犬牙差互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

文中的"心乐之"之"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

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为纸,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

D.

"凄神寒骨,悄怆幽"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B.食不饱,力不足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策之不以其道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语段(二)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又何间(jiān)焉

B.

牺牲玉帛(bó)

C.

下视其辙(zhé)

D.

望其旗靡(m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小大之狱②遂逐齐师

③公问其故④夫大国,难测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