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后司马既老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至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伸出)舌而退。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镇守) | B.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按照) |
C.北兵至,悉拔而火之(用火烧) | D.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暗中)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乃以炮石伏机其下以君为长者 |
B.北兵至,悉拔而火之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
C.时于马上舞动仓鹰击于殿上 |
D.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
②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结合文中材料,对王霁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水 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下列句中划线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子敬先亡 | B.拔山倒树而来 |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D.远者小而近者大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问候题目(共13 分)
幼时记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划线的字。( 4 分)
① 项为之强()② 怡然称快()
③ 凹者为壑()④ 鞭数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 分)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第三段中“ ”最能表现作者观察时神情专注,“
”概括出作者快乐的心情。(2 分)课文记叙了哪三件趣事?你认为作者幼时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解释划线的字。
①春往而冬反( ) ②迷惑失道( )
③遂得水( )④反取病焉()翻译
①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
重温经典《<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知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⑤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⑥,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巳矣”(《子张》)
【注释】①知:(zhì)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⑤鄙夫:鄙陋浅薄的人。⑥亡(wú):指不知道的东西。《论语》是记录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经典著作之一。
下列划线字解释不同的是 ()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
B.五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自省也 |
C.诲汝知之乎/诲人不倦 |
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省”的具体内容。
请写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学则感受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的所获得的启示。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 |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