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9-23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元结《右溪记》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境过清(因为) | B.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安闲的百姓) |
C.以裨形胜(增益) | D.南流数十步(向南) |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为之怅然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而置州以来潭西南而望 |
C.乃疏凿芜秽乃重修岳阳楼 |
D.以裨形胜醒能述以文者 |
用现代汉语翻泽下面的句子 (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甲、乙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题2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慭慭然,莫相知( 互相 ) |
B.益习其声(熟悉,习惯) |
C.终不敢搏(击,扑) |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驴),悄悄地出来接近它。 |
B.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老虎)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
C.驴不胜怒,蹄之:驴子禁不住发怒,就用蹄子踢老虎。 |
D.技止此耳: (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叙写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告诉人们:貌似强大的对手其实并不可怕。 |
B.文章对驴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借助对老虎外形、神态和心理描写从侧面表现驴愚不可及的形象。 |
C.“一鸣”、“一蹄”,貌似强大的驴,本领仅此而已。驴的形象,正是对现实中外强中干之人的写照。 |
D.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探究的实践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马无故亡而入胡暮而果大亡其财 |
B.其邻人之父亦云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C.马无故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故 |
D.不筑,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丁壮者引弦而战而疑邻人之父 |
B.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此之谓乎 |
C.此独以跛之故以为顺流下矣 |
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其邻人之父亦云 |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俨然 :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乙)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病:
③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然: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请谈谈你对《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中“醉”的
理解。(2分)下面的写景句摘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说说它突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李煜《相见欢》词作的上阕。(2分)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龙眼与伞迟之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②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③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④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⑤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⑥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了的最辛酸的一笔。
⑦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⑧《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大学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和爱人因为工作忙,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选自《读者》2014年第2期)文章为什么以“龙眼与伞”为题?
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后悔→“ ”的变化过程。
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⑥小节加点的“最辛酸的一笔”具体指什么。文章结尾说“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在你心目中,母爱是什么?请仿照文中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不超过80字)
仿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