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翻译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找出选文中描写桃源人幸福生活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成语 ,现在意思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断3处)
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皆 叹 惋。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②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③,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④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⑤,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果蔬:泛指菜肴。③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④脔:切成块的肉。⑤箸:筷子。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因谒公()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③不复下箸 ( )④公取自食之 ( )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公约之饭”中“之”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是吾剑之所从坠 | B.遇子方虫,则一钳博之 |
C.久之,目似瞑 | D.故时有物外之趣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2分)
阅读《三峡》,翻译句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阅读《师老马与蚁》,完成下面题目。(11分)
师①老马与蚁韩非子
管仲②、隰朋③从于桓公④而伐孤竹⑤,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师:学习。②管仲:夷吾,春秋时任齐桓公的相国,著名政治家。③隰(xí)朋:齐桓公时期的左相。④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⑤孤竹:国名,在今河北省东部卢龙县一带。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春往冬反( ) 乃掘地遂得水( ) “以管仲之圣”中的“以”与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 B.岁以大穰 | C.可以为师矣 | D.以丛草为林 |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1分)
老马之智可用也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阅读《桑中生李》 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6 分)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①。”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②,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①豚:小猪 ②众犬吠声: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喻众人随声传闻 ③翕赫:此指轰动、惊动。翕:聚集。赫:盛貌。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 分)
①欲持去() ②顾见空桑中有土()
③因植种() ④间一岁余()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以余浆灌溉
A.盖以诱敌 | B.是以谓之文也 |
C.何不试之以足 |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南 顿 张 助 于 田 中 种 禾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⑴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⑵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
⑶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试说说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 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3分)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节选自《捕蛇者说》
[乙]嗟夫!子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上面甲文中“吾尝疑乎是”的“是”指的是;乙文中的“二者之为”具体指的是。(2分)
解释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3)已而夕阳在山已而:
(4)树林阴翳翳: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上面三文的作者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民生。请参考示例,完成下列问题。(3分)
示例:《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范仲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思想。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欧阳修的思想。
《捕蛇者说》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