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乎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来。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在马尔干半岛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关于一战的战争责任问题,中国学者潘人杰、李巨廉认为,应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缘起和战争责任。从时代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和技术的迅猛提高,是20世纪初可能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从“格局”看,20世纪初两大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从局部战争演化为全面战争埋下了祸根;从“人”看,通向一战的道路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这与大国当权人物的决策行动和对危机的处理有关。政策和行动僵硬,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大集团迅速迎头相撞。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学者对于一战战争责任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

材料二:早期的耶稣会传教士,特别是利玛窦神父,敏锐地看到中国人的数学知识虽然并不落后,却未能将其应用在诸如天文学这样的领域。不过,耶稣会传教士确实希望唤起中国人对欧洲科学的兴趣,并借此发展传教活动。
————瑞尔《寻找文化的契合点——论早期天主教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方式》
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顾立雅《孔子中国之道》
材料四:嗟予小子无学,顽陋不足以言革命独立之大义。兢兢业业,谨模拟美国独立之义,约为数事,再拜顿首,献于我最敬最亲爱之皇汉人种四万万同胞前,以备采行焉如下:……
一、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
一、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
一、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
一、各人权利必要保护。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而各假以权,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一、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迨其既得安全康乐之后,经承公认,整顿权利,更立新政府,亦为人民应有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
材料五: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05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止2009年11月,全球已建立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共计554所,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
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9.5米的孔子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成为天安门地区的又一个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自互联网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莱布尼茨盛赞中国儒学的原因,并指出伏尔泰推崇中国考试制度的理由。
(3)材料四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不同文明的交融对我们有何启示?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制度下,人们非常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毛泽东说:“……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材料五: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样,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材料二:

材料三: 当今世界,欧盟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在伊拉克问题从危机到战争的演变过程中,欧盟国家中法国和德国都是反对美国单方面解决伊拉克问题的主要力量。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法、德、也强调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这一格局中存在着哪些基本矛盾?
(2)材料二反映出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盟在一些重要国际问题上为什么会同美国不一致?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决定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
材料二: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2)王安石采取了什么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3)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