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贵君轻 | B.重农抑商 |
| C.施行仁政 | D.闭关锁国 |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
| C.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
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立”。由此可知:
|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 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
| 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 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 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 |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
|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松弛 |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 B.小农经济的产生 |
| C.儒家思想的发展 | D.宗法制度的影响 |
我国山东半岛地区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 |
| 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
|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 |
| 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