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论语•季氏篇》
②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⑤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注释】①谅:信实,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④便佞:花言巧语。⑤挟:倚仗。
(1)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孔子认为应该与“ ”、诚实、“ ”的人交朋友。
(2)孔子在《季氏篇第十六》中,也说“乐多贤友,益矣”,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孔子和孟子的交友原则,并从择友条件和自身心态两方面进行回答。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解释下面的句子
与师言之道与?孔子遇见穿丧服的、执政的、盲人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孔子为什么肯定管仲为“仁者”?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解释下面的句子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对此的态度?
为什么“名正”才能“言顺”? “正名”的内容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5分)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①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注】,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故:事故,指灾患病丧。
(1)解释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王②怍
(2)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君子的三乐。
一乐二乐三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说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基本含义。
结合现代生活,举例说明怎样才能既做到“智者动”,又做到“仁者静”。
简答题,
(1)《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飘流,塞江而下。”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次战役?请概述此次战役的经过。
(2)《家》中有这样的描写:“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