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任意写出2项即可,4分)
材料二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2)材料二反映了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哪两个严重失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创。
——邓小平
(3)为了实现材料三中“大胆地试,大胆地创”,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怎样的奋斗目标?请你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共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 1972年作。
材料三:2010年3月27日晚,经大陆著名导演张艺谋重新诠释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在台湾台中市的洲际棒球场上演。目前,甘肃省有60家台资企业,包括台商投资建设的兰州正林农垦有限责任公司,这家企业主要加工瓜子,已成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
请回答:
(1)分别说出材料一中两副图(A、B)是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2)材料一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 最早是针对什么地方提出的?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含义。
(3)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谈一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在20世纪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进程中,经历了重要的四个过程,如下图:
请回答:
(1)第一步: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使中国人民清醒起来。请问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 (2分)
(2)第二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领导,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新中国的“新”是什么含义呢? (3分)
(3)第三步:三大改造,除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有哪两个方面? (4分)
(4)第四步:改革开放——邓小平领导,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一伟大起点?(2分)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2分)
学习是一个运用多种方法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对“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这一单元线索模糊不清,请你根据提示,把下列历史事件填入方框中相应位置。帮助他理清大致的线索,答案写在方框中。(注意:只填英文字母)
历史事件: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文艺复兴运动
D美国独立战争 E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2)在“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的历史进程中,英、法、美都制定了资产阶级法律文献。推动了民主政治过程。请根据《人权宣言》的内容,谈一谈,政府、法律与人权之间是什么关系?(4)
(3)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17—18世纪的欧美社会巨变,开启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想一想,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3)
浏览名人长廊,领悟文明进步。(14分)
杰出人物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人物是谁?写出他的一部代表作品。(4分)
(2)图二人物是谁?说说他的重大历史贡献。(4分)
(3)图三人物颁布的法律文件意义是什么?(2分)
(4)图四人物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什么?(2分)
(5)概括四位人物在世界历史上所起到的共同作用。(2分)
17—18世纪,英、法、美等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纷纷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下午,伦敦 天气格外阴冷。白金汉宫外广场上,人头攒动。一位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推上了断头台,掀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
材料二 1789年7月14日,巴黎城中枪声四起,愤怒的市民拿起武器同军警展开激战……这一天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成为法国的国庆日。
——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材料三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独立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一位衣着华丽的犯人”指的是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什么政体?
(2)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请你说出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他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什么文献?
(3)材料三这一文献的发表标志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