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光屏各一, 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 或“后”)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 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当蜡烛A像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 (选填“变大”、“ 不便”或“变小”)。
某同学要探究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于是他准备了不同质量的小铁球(质量已知)、细绳、刻度尺、铁架台等器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器材中还应该有。
(2)他将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数据可知,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只与有关,该实验所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3)实验完成后,该同学用质量为20g和50g两个小铁球,分别制做成摆成为80cm和100cm的两个单摆,根据上面实验结论可推测,这两个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应分别是s和s。
实验次数 |
摆幅(cm) |
小球质量(g) |
摆长(cm) |
时间(s) |
1 |
10 |
30 |
80 |
1.8 |
2 |
10 |
40 |
80 |
1.8 |
3 |
15 |
40 |
80 |
1.8 |
4 |
15 |
40 |
100 |
2.0 |
某同学用一个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探究过程中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解答下列问题:
(1)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在表中填出实验序号2、4中像的性质和实验序号4中像距的大小。
实验序号 |
物距/cm |
像距/cm |
像的性质 |
1 |
20 |
6.7 |
倒立缩小的实像 |
2 |
15 |
7.5 |
|
3 |
10 |
10 |
倒立等大的实像 |
4 |
7.5 |
||
5 |
4 |
正立放大的虚像 |
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
a.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分别装入等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
b.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初温
c.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入功率相同的电热器,且加热时间相同
d.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甲乙两种液体的末温
请解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a、b、c、d四个实验步骤中,存在错误的是步骤(填写步骤前的字母),该步骤中错误的内容应改为;
(2)步骤c中“加热时间相同”是为了使甲乙两种液体;
(3)图是甲乙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若将液体甲和液体乙加热相同的时间,则液体温度升高得快,甲乙两种液体的比热容的大小关系是c甲c乙。
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
(1)在蜡烛A所在侧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另一侧蜡烛A的像,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使它与蜡烛A所成像重合,看上去蜡烛B也被点燃,以此可以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2)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号,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cm。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本次实验不能使用 温度计。(选填“水银”、“煤油”或“酒精”)。(水银的沸点为357℃、煤油的沸点为150℃、酒精的沸点为78℃)
(2)水沸腾后,温度计液柱隐定时的示数如图所示,则该地水的沸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