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根据材料三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针对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或自立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封建庄园时代,英国的耕地以敞田制为基础,属于公共型。即为了使每个成员得到大致相当的土地,便把耕地按肥瘦、远近、干湿分成若干“条田”,在村民中分配。这样,每个农民的土地便散布在不相连接的的几块土地上……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生产技术的改良,不利于个人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15世纪末以后,由于英国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羊毛价格日益上涨,养羊业成为最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与此同时,新航路开通以后,在英国发生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额定地租的实际收入日益减少。于是那些贪得无厌的贵族、庄园主便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圈地,开办牧场,从事养羊业。真正意义上的圈地运动开始了……
列宁也对圈地运动予以高度评价:“从亨利七世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其资本主义生产是这样无情地处置了农业生产中各种传统关系,并使这些关系与自身的相适合并服从于自己的。从这一方面看,英国是最革命的国家。”
——摘编自吕晔等《简论英国圈地运动对我国当前土地流转的启示》
材料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摘编自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圈地运动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最革命的国家”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流转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3)综合材料一、二,比较近代英国与当代中国在处理土地关系上问题上的主要异同。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言论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主张在西北地区“每州县发纺织具一副,令有司依式造成,散给里下”。在东南沿海“装土产,径望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材料二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1)根据材料一对比分析黄宗羲和顾炎武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概况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时珍(1518-1593)中国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14岁中秀才,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当时民间医生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苦,曾一度在太医院就职,但始终无法被朝廷重视。在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参考了800多部书籍,足迹遍及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这部伟大的著作,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时珍、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 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粱惠王》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天论》引自《荀子》
材料二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的言论。
孟德斯鸠:这个禁欲的职业(神职)摧残了许多人,即使瘟疫与最惨烈的战争也从来不至于如此。
伏尔泰:人类第一个国王乃是一名成功的士兵,国家的功臣无需有荣耀的祖先。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试分别概括提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3)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欧洲近代思想家产生的时代背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