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
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
B.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
D.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
“三省执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署,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对这段话的最准确理解是三省六部制()
A.有利于加强皇权 |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
C.是一种无聊的运行机制 |
D.反映了权力的分散与相互制约 |
英国曾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孙中山也曾经十分肯定科举制度,共同原因是科举制()
A.以儒学经义作为考试内容 | B.便于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 |
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 | 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
汉朝时,汉武帝下令九卿直接向他奏事。与此同时,他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帮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限制相权以保证皇权独尊 | B.避免中央政权的决策失误 |
C.提高中央政权的行政效率 | D.逐步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 |
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据此,作者认为()
A.“郡县”优于“封建” |
B.“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 |
C.“封建”优于“郡县” |
D.“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