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为“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 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
| 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对峙 |
|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
| D.恐怖活动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2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那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
| A.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
| B.突出反映了农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 |
| C.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 D.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
|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 D.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现代化机遇 | B.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
| C.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 D.鸦片战争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开端 |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
|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