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是指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精神产品,属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上层建筑。从文化的内涵上来看,它承载着社会诉求、教化理想、审美判断等精神内容,具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要功能,因而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从其存在与发生作用的方式来看,文化以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存在,具有一般商品都 具有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文化产品是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统一。正确把握“两种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产品的属性?  
材料二  弘扬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提倡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文化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所在。主旋律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热切愿望;多样化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多样多变的客观现实,体现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为可或缺,都统一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实践中。 
(2)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为我国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提出至少四点建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材料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审议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与此前的规划有着很大区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十二五”规划定调“民富”。有关专家认为,全会把“民富”作为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藏富于民”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从“国富”到“民富”转变的理论依据。
(4)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藏富于民,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的原因。

(36分)材料一:从2009年到2010年,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明显加速,改革正在向纵深挺进:无论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还是《金融支持文化出口指导意见》的制定;无论是新闻出版系统,还是文化和广电系统;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无论是跨地区合作,还是上市融资……。随着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成为我国文化市场的主体。绝大多数文化产品已经实现了市场化。截止09年7月全国30个省级国有新华书店系统已全面完成转制。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继续向集团化、公司制迈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加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许多省市实现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并,建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材料二: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超万亿元,年出版图书30万种、报纸期刊11700余种。电影产量近500部、票房收益超60亿,国产影片票房连续6年超过进口片。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超过50万场,吸引近4.6亿观众。由此可见,改革毫无疑问是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
(1)根据材料一,说明以前我国在文化发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并说明解决所存在问题的哲学依据?
(2)结合上述材料,并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各地政府是如何解决所存在问题的?
(3)有人认为:“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经济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新中国治淮60年,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1000多亿元,带动其他投入1000多亿元,促进淮河流域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机电井灌区、引黄灌区四大灌溉体系年均灌溉面积增加到1亿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防洪、除涝、灌溉等治理工程累计增粮超过6000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913亿元,淮河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从昔日水患频发的“水口袋”日益转变成为“米粮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
材料二长江与淮河同为我国七大水系,长江上的三峡工程,既是水电工程,又是防洪和生态工程。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如何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成为重庆市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2010年10月8日,“绿色长江 重庆行动”大型捐资造林公益活动在北京和重庆同时举行。该活动旨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结合其他重点工程造林,在重庆长江两岸造林380万亩,实现绿化全覆盖。重庆市必须以此为契机,综合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科技等手段,加快依法治江步伐,推动三峡库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治淮6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所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
(2)“绿色长江 重庆行动”必须走依法治江之路,简述依法治江的基本要求。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活动的总和。它具体通过海洋生产总值体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海洋GDP。“发展海洋经济”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二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占GDP的比重接近十分之一,创造了3200多万个就业岗位;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改造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为龙头的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
材料三我国拥有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在内的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过去,我们的海洋观念淡薄,缺乏海洋国土意识。2010年5月12日,国家海洋局正式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明确提出“要立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握国际海洋事务发展新动向,树立海洋发展全球观……坚决捍卫国家海洋权利和利益。”
材料四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国际社会普遍认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鉴于我领海周边国家提出的不同领土要求,我国政府在不放弃主权的前提下,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解决原则。对日本所提冲之鸟礁划界案、越南和马来西亚所提南海划界案及时采取反制措施;同印尼等周边国家开展多项实质性合作项目,与马来西亚签署了政府间海洋科技合作协议;中国将继续推进同周边海上国家的和谐建设。
(1)图1、图2、图3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经济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有关国家利益的知识,简要说明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的
重要性。
(4)材料四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2010年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正式落下了帷幕。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我们留下永远的思考。围绕城市化建设,某校高三(1)班同学展开探究。
【灾后反思】
街道成河流,地下停车场成游泳池、小汽车成“潜水艇”……城市己成水中泽国,这是2010年5月7日特大暴雨给广州留下的记忆。同期江西省赣州市也出现特大暴雨,兴建于宋代的福寿沟,确保了赣州这座千年古城安然度过汛期。为什么古人建设的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而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却如此脆弱:专家提醒,重城市形象轻人文关怀、重地上轻地下、重经济功能轻生态效益、重速度规模轻长远发展,几乎成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通病。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材料启示我们,城市建设应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灾后重建】
洪水过后,为今后蓄洪需要,A市政府拟对地处洼地的某行政村实行整体搬迁。为了使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市政府打算召开一次民主听证会,并将此事在全市公布,征求市民意见。
(2)假如你是听证会的召集人,会邀请哪些与会代表,并说明邀请的理由。
【未来城市】
近年来,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城市化率已达到46.6%。“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率将突破50%,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目前中国已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谋划着“超常规发展”的蓝图。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一直面临着两种方向性的选择----作为市民生活的归属地的城市和作为地方政府经营对象的城市,而大部分城市往往罔顾居民的呼声而让后者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你认为在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应注意哪些问题?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从辩证法角度为未来城市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