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书·刘毅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琵琶记》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全国87.8% 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1.7% 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私营工业户数的99% 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 实现了公私合营。”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深感“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随后,他颁布法令,开始了改革……改革带来了自由的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相应合理的司法体系……从此,俄国开始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材料四 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150年前,一位美国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让这个岛国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改革历程……到19世纪末期,新日本……正如清朝诗人黄遵宪所说:“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三大改造的完成对当时的中国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俄国、日本走上改革之路对本国的影响。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你有何认识?
明朝时郑和在1405-1433年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约2.7万人,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哥伦布在1492-1502年四次航海,首次航行仅为87人,首航船只为3艘,有罗盘针航海图,最远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郑和、哥伦布远航有何目的?
阅读图片材料:
图片一: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片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请回答:
(1)请列出郑和下西洋及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时间。
(2)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处。
(3)有人说,在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背后,体现出中国海上力量的没落和欧洲海上力量的兴起。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这给对我们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阅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1990年,我国发行了由沈阳造币厂铸造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纪念币(第七组)金币”。该套纪念金币共一枚,纪念金币上的朱元璋相貌堂堂,头戴皇冠,身穿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左手持书卷,双目凝视前方,俨然帝王气派。但是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朱元璋的画像来看,朱元璋是非常丑陋的,《明史》本传记载: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应说这是一副奇特古怪,长相不雅的容貌。那么,朱元璋的相貌到底是丑是俊?请你查阅有关资料深入探究一下,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好皇帝还是不好的皇帝?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