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所以动心忍性(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主人日再食( ) (4)媵人持汤沃灌(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 因 得 遍 观 群 书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阅读简答。
(1)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事实,证明了什么道理?
(2)乙文表现了宋濂的什么精神?从甲乙两文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9分,每小题3分)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旨:滋味 |
B.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强 |
C.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
D.学学半学:学习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有佳肴 虽有至道 |
B.不知其善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
C.其此之谓乎 回也不改其乐 |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
B.本文由日常饮食开篇讲到如何治学,富有生活气息,方便读者理解。 |
C.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 |
D.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是为了告诉读者不认真读书老师教的知识你只能获得一半。 |
课外文言文阅读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莫敢诘(2)命卒曳下奴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
B.巡城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 |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
D.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翻译句子。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假他事削其籍以归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 悉如外人(熟悉)
C 便要还家(邀请)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 B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阅读《塞翁失马》,完成后面小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选自,其主要编写者是西汉人。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2)人皆吊之吊:()
(3)丁壮者引弦而战 引:()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九:()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失马之福、得马之祸分别指什么?
失马之福:
得马之祸:你从“塞翁失马”这个故事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莫敢诘②假他事削其籍以归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的高尚品格。(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