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于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陵暴孔子陵暴:欺侮凌辱 |
B.可以比众比众:使众人信服 |
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得过:能够拜访 |
D.君子死而冠不免 不免:不可避免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人而不仁,如礼何 |
B.因门人请为弟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恭以敬,可以执勇何以伐为 |
D.闻之而驰往之三子告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情鄙野,好勇逞强,后来拜孔子为师,又跟着周游列国,子路得到季氏任用后,孔子给予高度肯定,认为子路已不是一般的臣子,能称作是大臣。 |
B.孔子教导子路,要管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以身作则,才能让百姓辛勤工作:认为义比勇更为重要,如果有勇无义,那么君子作乱,小人为盗。 |
C.孔子不赞赏子路的有勇无谋,曾指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并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所以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料定子路必死。 |
D.卫国宫廷发生内乱,子路本来已经躲过一劫,其时子羔还告诫子路“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但子路还是挺身而出,最后舍生取义,忠勇可嘉。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②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海,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矣堪:经受 |
B.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甚:超过 |
C.是以事行而不悖悖:违背 |
D.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行:行走 |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 B.而后王斟酌焉 |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 D.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②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
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敬:尊重
B.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建造,兴建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信:诚信对下列各句中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则思慎始而敬终②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③简能而任之④垂拱而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魏征“谏太宗十思”的主要目的,若概括为4个字,最恰当的是
A.简能任贤 | B.文武并用 | C.宏兹九德 | D.择善从之 |
将文言文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耀,字灵光,上谷昌平人也。父凤,晋州长史。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解褐给事中,转司徒水曹行参军。义旗建,高祖擢为中军大都督韩轨府长史。及轨除瀛、冀二州刺史,又以耀为轨谘议参军。后为御史所劾,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馀人,唯耀清白独免。征为丞相府仓曹。
显祖嗣事,迁相府掾。天保初,赐爵都亭乡男,摄仓、库二曹事。诸有赐给,常使耀典之。转秘书丞,迁尚书右丞。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帝夜还,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帝驻跸门外久之,催迫甚急。耀以夜深,真伪难辩,须火至面识,门乃可开,于是独出见帝。帝笑曰:“卿欲学郅君章也?”乃使耀前开门,然后入,深嗟赏之,赐以锦采。出为南青州刺史,未之任。肃宗辅政,累迁秘书监。
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咸见亲待,未尝有过。每得禄赐,散之宗族。性节俭率素,车服饮食,取给而已。好读《春秋》,月一遍,时人比之贾梁道。赵彦深尝谓耀曰:“君研寻《左氏》,岂求服虔、杜预之纰缪邪?”耀曰:“何为其然乎?《左氏》之书,备叙言事,恶者可以自戒,善者可以庶几。故厉己温习,非欲诋诃古人之得失也。”天统元年,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帝下座临视,呼数声不应。帝泣曰:“岂失我良臣也!”旬日卒,时年六十三。诏称耀“忠贞平直,温恭廉慎”。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燕州刺史,谥曰贞简。
选自《北齐书》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少:年少 |
B.摄仓、库二曹事 摄:兼管 |
C.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 勒:勒令,约束 |
D.故厉己温习 厉:严厉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张耀“为官守正谨慎”的一组是(3分)
①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②唯耀清白独免。
③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
④于是独出见帝
⑤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
⑥好读《春秋》,月一遍
A.①②⑥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高祖树起义旗之时,张耀就曾经担任中军大都督韩轨府的长史,韩轨任瀛州、冀州二州的刺史之后,又让张耀做韩轨的谘议参军。 |
B.显祖曾经外出时,让张耀留在城中驻守,可是等皇帝夜里回来,张耀故意勒令兵士严加防备,不马上开门,自己好能亲自出城迎接。 |
C.张耀履行职责恭谨勤勉,不曾有失,侍奉的几代君王都对他亲近优待,而他每当得到俸禄赏赐,便分给宗族的人。 |
D.张耀讲自己读《左传》是因为《左传》叙事详备,通过读它可以温习前事来勉励自己,不是想要指责古人的得失。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余人,唯耀清白独免。(3分)
(2)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①。”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骐骥碌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已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②,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③;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盆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注]①休:停止。此句是指其下笔没完没了。②齐气:古代齐国其俗文体舒缓,此言徐干为文亦染有这种地方习气。③检:法度。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鲜:少 |
B.以此相服,亦良难矣良:很 |
C.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匹:这类人 |
D.二者必至之常期期:规定的时日,期限 |
下列哪些内容是属于作者所批评的文学现象()
①文人相轻②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③各以所长,相轻所短④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⑤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⑥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总体上高度评价了“建安七子”,认为他们都有学问,都有创造才能,其中,对王粲的评价最高。 |
B.《典论·论文》的论述思路,先由人及文,因为文是人的创作;然后由末及本,因为本唯由末以得见,由此再及于文之用。 |
C.作者以“建安七子”因才性不同而各有所偏的事实证明真正全才之人是很少的,从而含蓄地批评了“文人相轻”这种文学现象。 |
D.文章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由“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知,“气”指的是作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2)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3)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①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遭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①欢咍嗢噱:欢快大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延之使奏其技延:邀请 |
B.致敬亭于幕府致:引来 |
C.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目:看待 |
D.援古证今援:引用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今富贵若此以为莫己若者 |
B.如优孟摇头而歌客逾庖而宴 |
C.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
D.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把柳敬亭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认为柳敬亭填补了一段空白,突出了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 |
B.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就先后到了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
C.宁南不懂说书,他赏识柳敬亭是看中了柳敬亭的才能。柳敬亭参与军中机密大事后,朝中官员对他十分尊敬,称他为柳将军,他也心安理得。 |
D.此文取材精当,详略得宜,文末的“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是对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度赞誉,也是文章的点晴之笔,倾注了作者对忠臣义士无限仰慕的思想感情。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