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 | B.“一边倒” |
| C.“另起炉灶”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日星……”此处兴师
| A.完成了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 |
|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 C.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 D.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只不过是一场追求利益的结合,双方都需要对方,但也厌恶对方。当时国共两党共同追求的“利益”是指
|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B.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
|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某宣言中中写道“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此宣言发表时报刊上频频出现的热词是
| A.“二十一条”、瓜分狂潮、巴黎和会 |
| B.欧美列强、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 |
| C.“二十一条”、欧美列强、巴黎和会 |
| D.“二十一条”、 国民革命、巴黎和会 |
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最初的反应是不惜诉诸武力干涉;然而几天后,驻汉口英、俄、法、徳、日领事公派代表与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面晤,表示“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严守中立”。列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认为袁世凯有能力控制局势 |
| B.清政府迅速土崩瓦解 |
| C.革命党人对列强的积极争取 |
| D.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
1907年,孙中山在《民报》上发表《哀太平天国》一文,呼吁“有仁者起,仗太平(天国)之所志”。1912年4月,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促成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认识变化的因素是
| A.中华民国的建立 | B.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
| C.民族危机的加深 | D.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