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形容,“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 336881 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510荷盾,获利651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 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白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十分之一”。1773年,东印度公司装载342箱中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企图低价倾销,波士顿群众将船上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英国政府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终于导致北美独立战争。
材料二 近代前后中国植茶面积、茶产量、茶农数估算表

材料三  1887年上海工夫茶的平均价格就达每担14.5两,而印度茶每担14两银就可获利。 1889年,印度茶叶出口英国市场的总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达9450万磅,高出中国整整1472万磅。而中国的茶叶种植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由个体茶农采制小量茶叶,然后运往各处叫卖几天”。“中国种茶之法不用肥地物料,不去地下野草,亦不删除旁枝,又不换去老树,又不移种新地”。资本不足的茶农和茶商在苛捐重压下,为求生存,于是,将本应用于制茶工艺改进上的智慧,用在了茶叶的制假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茶叶产销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苏联解体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德国式的深思高论,只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
---余秋雨《行者无疆》
材料二: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材料三: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并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总统的命令须经其任命的各内阁部长副署。
材料四: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焚烧国旗。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利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评价的是哪国的什么政治制度?有人认为“这种制度根本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请你说明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国元首产生方式和跟各自议会之间关系的差异?
(3)围绕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政体,甲同学认为材料二的政体有效,乙同学认为材料三的政体进步。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材料二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材料三有一群人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不是社会革命的风云人物,没有过振聋发聩的呐喊,没有过血雨腥风的厮杀,大浪淘沙,多少英雄豪杰都被雨打风吹去,这些人却默默地在中华民族历史变革的进程中,留下了许多长远的记忆和深深的印迹,甚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许多领域里,我们还在他们奠定的事业基础上前行。在这一群人中,有一位出身于平民之家,终生奉献于中国交通事业,特别是铁路事业的科技骄子——詹天佑。或许更多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国铁路之父”,其实,他的人生画卷正映照着近代中国苦难历程的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梦如幻。詹天佑是清末和民国前期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人之一,至今他仍是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他的成长史,他的家国情,映照着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多彩的历史画卷。
——摘自陈典松《詹天佑》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是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2)上述材料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救国理想?该如何评价这一理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通典》称:“秦自孝公纳商鞅策,富国强兵为务,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注意按照职务分类,选拔那些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来担任此职。秦《内史杂律》规定“除佐必当壮以上”。刘邦进入壮年,才试为亭长,秦汉时的博士限年五十以上。《为吏之道》提出的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总原则为:“为君则鬼(怀),为臣则忠。”并将“君鬼(怀)臣忠”视作为政的根本。秦始皇在巡游全国各地所立的记功刻石中,就曾留下了不少要求臣民效忠于皇帝的说教。秦《除吏律》有多条法律规定,不得以“废官”为吏,不得任刑徒和未决犯为吏等。
——摘编自黄崇岳总主编《中国历朝行政管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官吏选拔入仕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秦选拔官吏的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观点一
观点二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00年
1917年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840年
1860年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25分)中西两大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泛,广绰庞繁,其中有亲和、有碰撞、更有交汇与融合。两大文化体系也在这亦抑亦蓄、共拒共融中伴随着东西方两大文化共同走向鼎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前一个时期。
——材料综合自李翠玉《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世纪至20世纪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人与事,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上来说,那些陋习、弊端、问题与症结首先吸引住了西方中心主义者或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目光,引发了其浓厚的兴趣,并为其贬抑、丑化中国及中国人,为其"奴化中国"论调寻找所谓的客观依据。他们沿续了十八世纪时那些关于中国认识上的否定式,把中国看成静止停滞、僵化保守和日益腐朽堕落的国家。
——李朝全《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历史》
材料三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学西渐”的途径、主要特点。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