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0月9日,国航证实有两架航班在起飞前接到不明电话,对航班进行威胁。20时许,两架航班经过严格检查后未见异常,旅客重新安检登机后起飞,从8月29日起,仅42天的时间已有三家航空公司的5架航班遭遇恐吓。国家将坚决打击此类恶性恐吓事件。
材料二:向深航拨打恐吓电话的熊某9月1日在东莞被抓获, 10月17日,湖北省公开审理了熊某涉嫌编造恐怖信息罪一案,公诉律师认为:他的行为不仅造成空中航班备降、延误等混乱,公安、武警等国家机关正常秩序被破坏,还致使公众心理的严重恐慌,公司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并在较大范围内造成恶劣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建议判处熊某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且认为此类事情应该严肃查处。
材料三:在法庭上,公诉人说,熊某着良好的教育,正处在奋斗创业的黄金时期,但是法律意识淡薄文明素养不够, 以致给自己带来牢狱之苦。法律专家建议,我国也应全面加强航空安全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相关教育,让那些恶意的或恶作剧式打电话威胁航班人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危害的公共安全和大家的公共利益,必定会受到严惩。
(1)我国坚决打击恶性恐吓事件说明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从责任的角度评析熊某的行为。
(3)联系材料三并结合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就如何铲除恐吓航班行为提几点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资料一:一位应聘者参加面试,在回答“请你写出你原单位的商业秘密”这个考题时,交了白卷,结果被高薪聘请。而另一位应聘者向用人单位表示,如果自己被录用,可将原单位的一项技术带过来,结果没被录用。
资料二:李响说话很直爽。一次数学试卷发下来了,看到同桌小舟得了40分。便说:你太笨了,这么简单的数学试卷才得了40分。小杨的爸爸是残疾人,他不想别人知道这件事情。一次班主任做家庭调查,小杨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当中填了“优良”。李响看到了,便大声的问他:你爸不是残疾人吗?
(1)为什么资料一里面的两位应聘者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2)生活或历史中有哪些恪守诺言的榜样。(请举一例,2分)
(3)从资料二中可以得出诚信除了要讲实话、实事求是外,还要注意什么?
(4)请你为宣传诚实守信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语。
暑假,来自台州和杭州不同学校的20名同学参加了中韩少年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根据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情景一:在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动中,小李同学的古琴合奏总是不合节拍,感到很沮丧,甚至想放弃,同学们纷纷为他出谋划策,最后,合奏表演获得巨大成功。
(1)根据情景一,说说合奏表演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情景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受到了中方组织单位的高度赞扬:“你们20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像一个人一样,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的风采。”
(2)这一风采折射出什么样的中国精神?
情景三:在返回途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尽管我们还是初中生,但我们为自己能够承担起这次中外文化交流的使命而感到自豪。”
(3)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中外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使者?
下表是初中生小毛的几个生活片段,请运用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回答:
日期 |
初中生活片段 |
问题 |
9月9日 星期二 |
小毛是一名七年级学生,他很爱交朋友。但他的朋友是清一色的男生,他希望交一些女生朋友,但又不知如何与女生相处。 |
⑴请你给小毛同学提供一些良好建议? |
9月19日 星期五 |
小毛最近很烦,老跟父母顶嘴,自作主张,有时还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父母问她考试成绩,她明明考得很好,却偏说不及格。 |
⑵小毛的心理属于什么心理现象?有什么危害? |
10月22日 星期三 |
朱老师经常和小毛带领的篮球队一块打球,小毛特别欣赏朱老师,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总说:“我和朱老师是铁哥们”,还随意进出朱老师的办公室。 |
⑶请你评析片段三中小毛的行为。 |
【感悟·成长】材料一:以下的八年级同学小明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个情境。
情境一:为了让我多些学习时间,妈妈一声不吭就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我很反感。早晨妈妈5:30起床做饭,为了表示我的不满,我故意吃得很少。
情境二:期中考试,我的成绩不理想。老师说:“这次期中考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你不够努力。“我听了很难受,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
(1)情境一中小明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你认为小明加强与妈妈有效沟通的关键是什么?
(2)结合情境二,小明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话?
材料二: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运用,手机上网对中学生来说已不再是个新鲜词。
情境三:小红是班长,每周两次的读报课,同学们心不在焉的样子总是让他很头疼。但自从他在星期天利用手机收听了人民网、新华网、《读者》、《青年文摘》等微博后,及时、短小、有趣、丰富的资讯让小明把沉闷的读报课变成了有趣有益的“读微课”。
情境四:上课刷微博、晚上就寝摇微信、QQ聊天、玩游戏、看电子书、在网上吐槽、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手机这个美丽的终端让一些同学任意地永远在线。
(3)情境三、四共同反映了网络交往的什么特点?
(4)根据情境三、四,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网络与学习的关系?
[尊重,从我做起]
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27万人,对人数众多的毕业生来说,尝到了“就业难”的滋味。某些单位、企业招聘时出现了屡禁不止的“就业歧视”,如:某大型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对身高、学历户口、相貌、性别有具体要求。由此一些毕业生发出了呼声:“我们成弱势群体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谈谈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有哪些原因?
(2)高校毕业生是不是弱势群体?我国有哪些弱势群体?
(3)请你说一说单位、企业招聘时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尊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