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 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史实回答:
(1)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结果和影响如何?
(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二十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史实谈谈当今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推进现代化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面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民国《嘉定县续志风土志》
材料二: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国人的日常生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试分析原因。
(2)材料一中“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的记载是否符当时的实际情况?试说明原因
(3)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后,在饮食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4)结合三段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自近代以来,人们群众生活变化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并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王道士与敦煌藏经洞”
以下内容摘自《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王道士》等文:
片断一:王圆篆(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出生于陕西。青年从军,为清军河西的兵勇,退伍后当了道士,后来到莫高窟。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在清理流沙时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藏经洞。
片断二:1907年3月,匈牙利籍英国人斯坦因最先来到敦煌,利用买通和欺骗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盗走大量遗书……,1908年春,法国人伯希和来敦煌盗走古书、佛教经文、民间文学等汉藏文卷子写本精华6000卷。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小川一郎进行了摄影和调查,并盗走文书约600卷。1914年,斯坦因再次盗走写本文书五箱。两次共掠走文书一万多件。1914年至 1915年间,俄国人奥登堡也盗走文物2000件以上……
片断三:据分析,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得到经费,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对斯坦因的举动,中国的官方毫不在意。官方的态度使王道士更加放心地可以不加限制地随意出售藏经洞的文物。
片断四:斯坦因将藏经洞的珍宝公诸于世界,全世界为之发疯时,清廷才认识到敦煌文物的价值。但他们想到不是如何保护这批国家珍宝,而是如何将其据为己有。……1910年清廷下令将藏经洞剩余的经卷运至北京保存,运送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丢一批。
片断五:自王圆篆发现并清理藏经洞后,据统计,藏经洞出土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多达5万余件,年代涵盖公元4-11世纪。敦煌遗书的发现,推动了与中世纪中亚、中国有关的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等的研究。敦煌遗书发现后,很快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并成为一门为世界学者所关注的学问——敦煌学
问题
(1)王道士发现藏经洞的那一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其结果如何?
(2)请根据材料说明敦煌藏经洞珍宝的丢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3)你如何看待王道士与敦煌藏经洞的关系?
“小”和“大”
观察下图,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问题
请结合你所学习的知识,简要叙述16—20世纪40年代中期地球变“小”和世界变“大”
的过程
“西方的现代化”
材料一:英国的工业革命一爆发,法国就意识到不得不紧紧追上。所以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从结果看,法国做得相当不错,到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工业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欧洲第二个工业化国家。
——选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问题(13)
(1)依据材料一,“法国在19世纪面临着双重革命”和“19世纪末,法国的国家制度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分别指的是什么?
(2)从现代化视角来看,材料二所指美国革命要完成哪两个主要任务?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
(3)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作者对“英国革命”“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在现代民主政治方面作用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