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
(1)我小的时候,总爱把作文写得与众不同。王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读我有漏洞也有一点新意的作文。
(2)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当然是甜的了,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的夸奖?可慢慢的,咸味和涩味就涌上心头。
(3)下课以后,同学们的神气怪怪的。“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掏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那时候我们刚学过一篇关于掏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全班同学好像结成了孤立我的统一战线,跳皮筋,两边都不要我。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又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拨呢!我和谁说话,她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然后故意跟别的人大声说笑,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4)在我幼小的心里,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5)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要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怎么办呢?
(6)我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从此不要把作文写得那样好。我开始挺随意地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果然,王老师不再念我的范文,同学们也和我相亲相爱。正在我很得意的时候,王老师找我了。“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我执犟地保持沉默。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而是不知道怎么说。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那我的处境就更糟了。
(7)王老师苦口婆心地开导我半天,于是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地写作文,王老师是满意了,可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了。
(8)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了吗?
(9)我小小的脑筋动了又动,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老师念它们的时候,大伙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发出会意的笑声。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只提一个名字:毕淑敏。
(10)我小心翼翼地说:“王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了吗?”“噢,你近来写得不错。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王老师说。“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什么事?你说好了。”王老师的眼睛明亮地注视着我。
(11)“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
(12)“为什么,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一篇无名氏写的东西吧?”王老师有些不耐烦了。
(13)我知道王老师会这么说的,要说服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谁的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了。我也好给我自己的作文提不足之处……”
(14)我说的都是实话。只是最重要的理由我没有说:我想为自己求一份心灵的安宁。
(15)“你说得有一些道理。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王老师沉吟着答应了。
(16)那天下午的情形,一如我小小的心所预料的。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以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
(17)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少年人的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却养成了我勤奋不已而又淡泊名利的性格。(文章作者:毕淑敏)
文中第(2)段写道:“被老师读作文的时候,心情像一颗怪味豆。”这怪味豆最初是甜的,慢慢的,又有了咸味和涩味。请你结合文章说说甜味指什么,咸味和涩味指什么。
“我”想到的万全之策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养成了我勤奋不已而又淡泊名利的性格”?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二)
我又搬到外祖父那里。
“怎么啦,小强盗?”他用手敲着桌子,对我说,“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养你吧!”
“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难题吗?”
“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道:
“我和她完全各过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
外祖母坐在窗户下快速地织着花边,线轴快乐地击打着,密密麻麻插满了铜针的枕头在春天的阳光下像金刺猬似的闪光。……外祖母用嘲笑的口吻对我讲起她和外祖父分家的情形:他把所有的破盆破碗、瓶瓶罐罐都分给她,说道:
“这是你的,再别问我要什么了!”
然后,他把她所有的旧衣服、物件、狐皮大衣全拿走了,卖了七百卢布,把钱借给他的教子——一个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生利息。他简直害了吝啬病和丧失了羞耻心。
……
家里面一切都是严格地分开的:今天是外祖母出钱买菜做午饭,明天就该外祖父买菜和面包。轮到他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外祖母买的全是好肉,而他总是买些大肠,肝、肺、牛肚子。茶叶和糖各人保存各人的,但是在一个茶壶里煮茶,外祖父地说:
“别忙,等一等!你放多少茶叶?”
他把茶叶放到手掌上,细细地数,说道:
“你的茶叶比我的碎,所以我该少放,我的叶子大些,多出茶色。”……
以上选段出自原苏联作家高尔基的《》,选文中的“小强盗”指
请结合文章情节,说说文中横线上应填入哪个词语最恰当,为什么?

A.惊慌 B.大声 C.平静 D.轻轻

联系整部小说,说说选文中的“小强盗”为什么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没被压垮,却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

现代文阅读
又梦老父送书来崔以琳
父亲慢慢地从弄堂那端走过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拎包,包口敞开着,里面露出用报纸裹着的一包东西。我欣喜地大叫:书来了!
梦醒了——夜半,窗外春雨淅沥。这样的梦,自父亲去世一年来,我已经做了好多次。每一次都是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期盼。
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刚进小学不久,便遭遇“文革”,学校停课,我和长我四岁的姐姐闲散在家无事可做。那时,我们每日的念想就是等父亲下班。父亲知道我们终日无事,怕我们出去闯祸,每天都会从单位图书室借几本连环画回来,《西游记》《三国演义》……我就是在那时看完连环画版的。
父亲四点半下班,回到家大约五点多钟。(A)我和姐姐早早就会趴在四楼的窗台上张望,只要父亲的身影出现在弄堂口,我们就会睁大小眼睛,使劲盯住他的包看。(B)如果看见有报纸裹着的东西,我们就会发出一阵欢呼,飞下楼去拦截他。因为报纸裹着的就是我们等待许久的连环画。那天吃过晚饭后的几个小时,家里会静悄悄的。我和姐姐一人一本,捧着小书在各自的角落里聚精会神地翻阅。这个时候,我是幸福而满足的。
那是三本或者四本连环画订在一起的小册子,如果是《西游记》那一定是连集的。我总是看得很快,姐姐总是看得很慢。(C)于是我就眼巴巴地瞅着她一页一页地翻过去,恨不得她快点看完就可以交换了。
父亲单位的图书室不是每天开放的,借来的连环画一般都要看两三天。有时我们一个晚上就看完了,第二天就会“逼”着父亲去换新书。他有时能换到,有时换不到。父亲每次看到我和姐姐翻包后失望的眼神,总会很歉疚地说:“明天我再去换噢。”后来我才知道,其实父亲单位的图书室早就关闭清理了。因为他和图书管理员私交好,管理员才偷偷拿了几本连环画出来。这样的情景大约持续了半年。直到后来连续几天,父亲回家报纸包的还是我们曾经看过的那几本小人书,我们才知道单位图书室彻底关门了,那个管理员也调走了。
从此,我们童年的乐趣就少了一样。但是,趴在窗口等父亲带书回家的那个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不,四十多年过去了,父亲也离开我们一年了,可我梦见的依然是父亲带书回家的情景……
(选自《新民晚报》2010年5月6日)
文题中的“又”字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这个时候,我是幸福而满足的”?
本文语言朴实而传神。请从ABC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选()句:
赏析:
回首,父爱与母爱如春风拂面。请描写自己与父(母)亲之间的一个温馨画面,5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触摸春天
吴玉楼
  ⑴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
  ⑵春天到来以后,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⑶昨天早晨,我在草地上做徒手操,安静在花树丛中穿梭,因为常在其间流连,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的感觉。
  ⑷终于,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
  ⑸安静是个细腻的女孩子。我相信,她的没有视觉的世界,和我们一样丰富,甚至可能有比我们更丰富的地方。我们用眼睛看到浅绿深红的世界,安静用她的心来感受和理解。在安静的面前,同样是一个层次分明浓淡有致的春天。
  ⑹安静极缓极缓地伸出她的手。在花香的引导下,她的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⑺我几乎要喊出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白蝴蝶。
  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秘的灵性抓住了。
  ⑼蝴蝶在安静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旅行,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A
  ⑽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⑾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离,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B
  ⑿安静的心上,此刻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飞行曲线,叙述着飞翔的概念。
⒀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纯粹自我的缤纷世界。安静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无言地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以盲女安静的活动为线索梳理文章的情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动词。
花香→在月季花前→蝴蝶→蝴蝶
从文中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一句话。
文中画线的AB两处都包含着安静丰富的内心活动,请任选一处,揣摩安静当时的心理活动。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触摸春天”的含义?
盲童安静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读了本文之后,你想对安静说些什么话,去鼓励她,也警醒自己?( 3分)

现代文阅读
三袋米的故事
①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A】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B】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②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③没多久,母亲一瘸一拐地挪进学校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粗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④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不敢吱声,低着头一瘸一拐地离开了食堂。
  ⑤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就怎样背回去!”
⑥母亲似乎早有预料,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⑦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肿大的僵硬的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⑧校长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这位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麻布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麻布袋,情绪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⑨儿子疑惑地往下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情的一幕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选自文章阅读网,有删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分)
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请你从第①自然段画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品析。
答:我选()处:
第⑧自然段:校长为什么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父爱或母爱的感受。要求情感真挚,不少于50字。(3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让心灵站立
罗伯特·科赫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有一天,他被召去为国王看病。“你为我看病,不能像看别的病人那样!”国王说。“请原谅,陛下,”科赫非常平静地说,“在我眼里,病人都是国王。”
在某些人眼里,罗伯特·科赫真是一个傻帽儿,就算你平时真的对病人很好,心里认为国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此刻国王站在你面前,你也要说点假话哄他高兴才是,比如,你可以说:“那当然,陛下这么尊贵,我怎能像对待一般人一样对待您呢?”? 国王高兴还会少了你的好处吗?然而,科赫没有这样做,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权势面前坚持自己让心灵站立的原则。
我们需要让心灵站立,在权势面前如此,在金钱、荣誉面前也同样如此。金钱可能使我们屈服于物欲;一次性使用的荣誉可能让我们忘记生命的最终目标。你要想坚守自己,就必须牺牲这些被世俗看重的东西,并且在这种牺牲中高扬自己的人生信念。
让心灵站立需要一种胸怀。一个胸襟狭隘,只知道为自己计算的人,一定是一个喜欢见风使舵,时刻准备让自己心灵下跪的人。因为他追求的是利益,追求利益必须懂得识别天时地利人和,懂得利用谁、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只有那种心怀大众,把自己的生命自觉地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人,才会宠辱不惊,把坚持自己的灵魂作为生命的最高目标。他们追求的是真理,真理从不察言观色,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他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存在着。
让心灵站立也需要底气。悬崖上的松树不惧外界的压力和诱惑,只是以本质的执著,坚守在别人无法坚守的地方,它令人敬佩。然而,不是每一棵树都可以跻身于悬崖。悬崖上少土,需要一棵树拥有刺穿岩石的力量;岩石上少水,需要一棵树用心灵浇灌自己。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要本事没本事,要品质没品质,他不投机,不选择一种风险最少的途径,又怎能讨到自己的饭票呢?当一个人拥有了在世上立足的一切,要显露自己才华的时候,他是才华最出众的;要显示品质的时候,他是品质最优异的。他要做到让心灵站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让自己的心灵站立,以真诚和坚守去面对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基本的人生目标,达不到这一点,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
文章开头使用了罗伯特·科赫的例子,阐明了什么论点?作者运用这个例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四段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让心灵站立需要一种胸怀”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仔细阅读选文,请概括回答:“让心灵站立”所需要的“胸怀”和“底气”各指的是什么?
仔细阅读选文,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回答: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心灵站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