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共16分)
谁的青春没有风吹过
钟紫薇站在校园那棵硕大的银杏树下, 看见黄维在操场上打球,她默默地看了一会儿,叹了一口气,心中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黄维的确很优秀,学习成绩好,总是跟她不相上下,只要她稍一放松,就会被他超过。为此,她每天晚上都在灯下熬过11点,常常是老妈睡了一觉,起来叫她:“快去睡吧!都熬成大熊猫了。”她才不情愿地睡去,心里对黄维有了浅浅的恨意,如果不是他老跟自己争第一,怎么会如此狼狈?
  A她戴着瓶底子一样厚的眼镜,深深的眼晕像大熊猫一样,夹着书本在校园里穿行,目不斜视。有同学爆料,曾轶可的歌唱得可真够酷的,评委都为她打起来了。她推了一把鼻梁上的眼镜问:“曾轶可是谁?”大家都笑,你OUT了。
  即便如此,钟紫薇的成绩也只能勉强和黄维持平,但黄维的状况和她就不一样了,唱歌打球,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参加,侃起唐诗宋词更是没人能比,因为他能连时代背景一起给你侃出来。周五那天下午没课,他居然跟同学跑去看电影《2012》,回来后立刻变成了环保问题专家,大谈人类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钟紫薇的目光追随着黄维帅气的身影,他洒脱敏捷,三分球尤其漂亮。这时,她忽然瞥见,黄维在不远处被球击中了。被球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奇怪的是黄维抱着球,慢慢倒在地上,半天都没有起来。钟紫薇慌了,以最快的速度跑过去,她的本能反应是想看看黄维是不是受伤了,可是看到黄维抱着球躺在地上,有泪水从眼角流下来。她收回伸出去的手,嘲讽道:“大才子,被球打哭了?要不要我给你妈妈打电话,让她老人家来抱你起来?”
  黄维睁开眼睛,看见钟紫薇在旁边注视着自己,他抹了一把眼泪,从地上爬起来,不理会钟紫薇的讥讽和嘲笑,拿着球衣,落寞地回教室去了。
  为什么黄维会被一只球打哭了呢? 他平常是那么开朗乐观。钟紫薇悄悄地问同桌;“你说黄维怎么会被一只球打哭了?” B 结果,这句话像长了脚,最后全班同学都知道了,成了大家的笑谈,谁看见黄维,都会问一句:“听说你被球打哭了,不是真的吧?”
  黄维再看到钟紫薇,目光里多了冷漠和不屑,仿佛在说,你可真够“八婆”的。
  钟紫薇也有些后悔自己的轻率,可是她是一个女生,拉不下面子跟黄维道歉,两个人僵持着。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黄维整天皱着眉,心事重重的样子,成绩直线下滑,已经滑到钟紫薇目光所不能及的地方,再也不会给她带来压力,再也不能成为她的对手了,可是她却并没有轻松和快乐的感觉,相反倒有了一抹微微的失落和惆怅。
  如果不是那天去办公室送考试卷,只怕她永远不会知道真相。
那天在办公室门外的走廊里,她听见老师在听电话,是黄维的妈妈打来的。黄维的妈妈说这段时间黄维视力急剧下降,坐在后排的他根本看不清黑板,希望老师能把他的座位往前调调。一瞬间,钟紫薇明白了,那天,黄维根本不是被一只球打哭了,而是视力的下降,让这个阳光开朗健谈的男生,心理产生了恐慌。C 而自己做了什么?
  谁的青春里不曾有过软弱?谁的青春里不曾有风吹过?
  那天放学,钟紫薇主动找到黄维,说:“我这里有一套复习资料,借给你看看吧!”对于钟紫薇的主动示好,黄维很意外,他冷冷地说:“你不怕我抢了你第一的位置?我现在这样,你不是很开心吗?” 钟紫薇第一次没有犯小心眼的毛病,大度地说:“说实话,没有你这个对手在我身后追赶,我还真没有动力。”
  黄维冷冷的表情终于和缓下来,钟紫薇又说:“我小姨是个有名的心理学家,我咨询过她,她说你的视力下降是因为心理压力大造成的,只要适当地调整心情,视力还会好起来的。星期天我带你去找她聊聊吧。”
  黄维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说:“钟紫薇,我一直觉得你是个呆板、刻薄、只会读死书的女孩,想不到你的心这么好!”
  钟紫薇不好意思地笑:“D我的优点还多着呢,慢慢你就会发现。
两只小刺猬,终于握手言和。原来敌对需要勇气和力量,和好却更需要智慧和力量。
根据情节的发展在横线上填写能够反映钟紫薇心理活动的词语。
两强相争,渐生恨意
——嘲讽落泪,          
——明白真相,          
——握手言和,          
文中C句说“而自己做了什么”,结合上文,说说钟紫薇做了什么事情?
品味文末画线的D句,钟紫薇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钟紫薇有哪些性格特点?
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读完全文,谈谈你对标题“谁的青春没有风吹过”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
紫藤萝瀑布(节选)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开篇独句成段,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句话妙在它是套接的一个比喻句,“大条幅”与前文的“”相应,“迸溅的水花”比喻
文中加点的字“挑逗”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认真阅读上文,填写下列表格。

描写顺序
描写对象
形体
颜色
神态动作
先写
1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2
3
然后写
4
5
上浅下深
紫色沉淀下来
紫色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小最嫩的花苞里
最后写
花朵
像小小的张满的帆、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

6

阅读下面文章。
衣服上的补丁
文/一冰
①他做生意发了财,成了个大款。
②一天,他遭遇了一场车祸,好在事故不大,他只是划破了表皮。在等待车辆维修的时候,他忽然想到这附近是他父母的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看望过父母了,在这个地方出了并不大的车祸,是不是父母在想着他,想让他回家一趟,他决定还是回去。为表孝心,他特意在父母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走的时候,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装,发现衣服上破损的地方已经被母亲密密的针脚缝好。看着母亲通红的眼睛,他有些微微的感动,但又有些不以为然——他有的是钱,这衣服他回去就要扔掉了。
③工作太忙,他回去后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穿着那件缝了补丁的衣服在各种场所穿梭,还谈成了一笔久拖未决的大业务。一直忙到了晚上,他想起了身上穿的是件破衣服,就脱了下来,扔到了垃圾桶里。
④第二天早上,他照例驾车到公司上班。不一会,进来两个警察,警察说明来意。原来,昨晚本市发生了一起绑架案,绑匪绑架了跟他相邻的一家公司的老总。老总家里报了案,如今绑匪已被擒获。在审讯绑匪时,绑匪竟然意外地说,他们原来是想绑架他的,所以警察今天来提醒他注意安全。
⑤他吃了一惊,问警察:“那他们为什么没有绑架我呢?”他知道,如果他遭遇绑架,他百分之百不会报警,而会尽一切可能满足绑匪的要求。他以前曾经考虑过这种事的应对方案,他唯一想的是必须不惜代价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⑥“因为你西装上面的补丁。”警察说。绑匪交代说,他们原计划是要绑架他的,可他们看到了他西装上面的补丁,便推想,他也许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有钱,因为有钱人怎么会穿打补丁的西装。还有一个绑匪说,他衣服上的补丁就像他(绑匪)母亲给他(绑匪)自己衣服上缝的补丁,因为他们有这样相同的母亲,所以他(绑匪)不支持绑架他,而中途换了目标。
⑦他一时感慨万千,没想到一个意外的补丁竟然救了他。警察临走的时候问他,他衣服上的补丁是谁缝的,他说是他的母亲。警察说:“你应该感谢你的母亲。”
⑧上午,他昨天谈成的那笔业务正式签字。客户问他:“你昨天穿的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今天怎么没穿?”他不好意思地说:“换下洗了。”
⑨那位大客户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可能不知道吧,我们能跟你签约,都是因为你身上的补丁。从小小的补丁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你是个艰苦朴素的人,而一个艰苦朴素的人,无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⑩他回到家,从垃圾桶里翻出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捧在手里,他感觉就像捧着个宝贝。抚摸着那密密的针脚,他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摘自2012.11《阅读与作文》)
文章围绕打了补丁的西装讲了两个故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体会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回到家,从垃圾桶里翻出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在手里,他感觉就像捧着个宝贝。抚摸着那密密的针脚,他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文章第②段中说:“第二天走的时候,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装,发现衣服上破损的地方已经被母亲密密的针脚缝好。”请你揣摩母亲补衣服时的心理活动。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少人忘了常回家看看。2013年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新法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对此举措,你有什么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
郁孤台笑了
彭世强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顺流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11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注]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②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③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步出郁孤台——
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历史的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阅读文中第(11)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阅读《母亲》一文
母亲
洪 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选文中与母亲有关的事,都带给“我”深刻的感受。请补全下面的表格。

与母亲有关的事情
带给作者内心的感受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


幸福
我离家前,母亲早早入睡

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


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的理由。
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节选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概括这段文字记叙的“一件小事”(不得超过10个字)
选文中(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

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

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
画直线句“看看那块席子”不能删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变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选文中“我才醒了”的“才”和“我才睡熟了”的“才”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才”字饱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