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
C.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B.顾炎武《日知录》 |
C.李贽《续焚书》 | D.王夫之《船山遗书》 |
“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这里的“他们”应该是指()
A.启蒙思想家 | B.人文主义者 | C.无产阶级革命家 | D.宗教改革者 |
“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 | 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 | D.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
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①社会正处于巨变时期②各国竞争与政治变革的需要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④儒家思想尚未取得正统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