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
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
C.依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 |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
中共的某份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然而有些人“数年以来,以‘不抵抗’政策出卖我领土,以‘攘外必先安内’武断宣传来进行内战和压迫一切反帝运动”。这份宣言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 B.华北事变前后 | C.西安事变期间 | D.七七事变以后 |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A.开展土地改革 | B.进行万里长征 | C.工农武装割据 | D.实施武装斗争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还记载: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这主要说明近代中国
A.外资与华资竞争共生关系 | B.民族资产阶级垄断了商业活动 |
C.西方在华商品输出都靠中国人经营 | D.中国商人在本国市场上很难占有优势 |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材料说明了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 | 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 | D.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
某生分析下表后就得出了以下四项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英国棉纺业劳工分布表
手工织造(人数) |
工厂(人数) |
总计(人数) |
|
1819—1821年 |
240000 |
10000 |
250000 |
1829—1831年 |
225000 |
50000 |
275000 |
1844—1846年 |
60000 |
150000 |
210000 |
①在棉纺业,手工织造直到1829—1831年间仍占主导地位
②工厂工人人数的增长反映工业革命的发展
③1844—1846年间棉纺业劳工总人数减少说明英国轻工业比重下降
④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人口的职业结构
A.①②B.①④ C. 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