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酸的海洋
①在第43个世界地球日到来前,《科学》发表的一篇文章,把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视角从大气带到了海洋。这篇文章宣称,由来自不同大学的21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小组,经过检测和评估地质记录后,得出结论:目前的海洋酸化速度是3亿年来的最高值。
②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以每小时100万吨以上的速率被海洋吸收,在吸收过程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释放出氢离子,使得海水的pH值下降。海水应为弱碱性,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但到2012年,海水表层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除了全球变暖,海洋酸化被称为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另一重大环境问题。
③一份来自夏威夷附近海域20年的数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海水表层pH值从1960年的8.15下降到8.05,这表示,海水中氢离子浓度增加了30%。
④不仅如此,海洋酸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海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及其所导致的海洋酸化速率比两万年前的末次冰期快了近100倍,而末次冰期被认为是最近一次的二氧化碳急剧上升期。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如按照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水平进行,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⑤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碳浓度加倍以后,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均大幅下降。钙化速率的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浮游性钙化生物,如颗石藻等向底层海洋的碳输送,还会影响到钙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种类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平均下降30%。
⑥多项研究表明,海洋酸化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造成原本不同种间的配子受精成功并形成杂交种,造成种质混乱,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某些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显著下降。
⑦有研究者在模拟实验中发现,严重酸化的海水中,小丑鱼幼鱼将失去听力、视力、嗅觉,无法发现敌害,也丧失了相应的逃逸和生存能力。对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棘皮动物等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会显著地影响到幼体发育,降低成体的钙化率和呼吸活动,改变机体能量代谢方式,干扰感知和运动行为,抑制免疫防御系统的活性,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已经有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是一种生理胁迫,会使藤壶的成活率显著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同样会导致海胆的尺寸和重量均明显变小。
⑧由于人类从未经历过这种变化,并且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对酸化引起的海水化学变化敏感性不同,以至于无法确定海洋酸化的生物学效应,也就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通读全文,选出不是 “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威胁”的一项( )。
A.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 |
B.会使大多数钙化生物的钙化速率大幅下降。 |
C.可能影响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D.会引起生物体代谢异常、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
以下分析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浮游动物在喂食酸化海水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后,繁殖率在短时期内会显著下降。 |
B.珊瑚藻以及造礁珊瑚在加倍的二氧化碳条件下,其钙化速率将会平均下降30%。 |
C.即使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到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下降至7.8左右。 |
D.虽然人类从未经历过海洋急剧酸化的过程,但仍能够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
王峰一家都是环保主义者。他们家最近准备购买热水器,妈妈主张买原来一直使用的燃气热水器(以天然气为燃料),爸爸主张买电热热水器,王峰则准备说服爸爸妈妈买太阳能热水器。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帮助王峰准备说服爸爸妈妈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落花枝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在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替代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已,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雾霭()一阕()簌簌()遐想()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以声音写色彩,你认为表达效果怎样?
题为《落花枝头》,为什么文章开头却极力渲染花果的绚烂繁盛?
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条概括。
第五段画线句是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动再现。请你试着再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情景。8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把笑脸带回家
三年前的一天,我考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八千元。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母亲听了就哭了,我跑过来问怎么了,母亲哭着说,你爸爸下岗了。父亲傻乎乎地笑个不停。我气愤地说,你还能笑得出来,高中我不上了!母亲哭得更凶了,说,不上学,你爸正是因为没有文化才下岗的。我说,没有文化的人多的是,怎么就他下岗,无能!
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工作。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晨出发,晚上回来,进门笑嘻嘻的。母亲问他怎么样。他笑着说,差不多了。母亲说,天天都说差不多了,行就行,不行就重找。父亲道,人家要研究研究嘛。一天,父亲进门笑着说,研究好了,明天就上班。第二天,父亲穿了一身破衣服走了,晚上回来蓬头垢面,浑身都是泥浆。我一看父亲的样子,端着碗离开了饭桌。父亲笑了笑说,这孩子!第二天,父亲回家时穿得干干净净,脏衣服夹在自行车后面。
两个月下来,工程完了,工程队解散了,父亲又骑个自行车早出晚归找工作,每天早晨准时出发。我指着父亲的背影对母亲说,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找工作。母亲叹道,你爸爸是个好人,可惜他太无能了,连找工作都这么认真负责,还能下岗,难道真的是人背不能怪社会?
一天,父亲骑着一辆旧三轮车回来,说是要当老板,给自己打工。我对母亲说,就他这样的,还当老板?我对父亲的蔑视发展到了仇恨,因为父亲整天骑着他的破三轮车拉着货,像个猴子一样到处跑。我们小区里回荡着他的身影,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装作没有看见不理他。
有一次我在上学路上捡到一块老式手表,手表的链子断了,我觉得有点熟悉。放学路上,我看见父亲车骑得很慢,低着头找东西,这一次父亲从我面前走过却没有看见我。中午父亲没有回家吃饭,下午上学时我又看见父亲在路上寻找。晚上父亲笑嘻嘻地进门,母亲问,中午怎么没有回家吃饭。父亲说,有一批货等着送。我看了父亲一眼,对他突然产生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同情。后来才知道,那块表是母亲送给父亲的唯一礼物。
有一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见前面围了好多人,上前一看,是父亲的三轮车翻了,车上的电冰箱摔坏了,父亲一手摸着电冰箱一手抹眼泪。我从没有见父亲哭过,看到父亲悲伤的样子,慌忙往家跑。等我带着母亲来到出事地点时,父亲已经不在了。晚上父亲进门笑嘻嘻的,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母亲问,伤着哪没有?父亲说,什么伤着哪没有?母亲说,别装了!父亲忙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处理好了,吃饭。第二天一早,父亲又骑三轮车走了。母亲说,孩子,你爸爸虽然没本事,可他心好,要尊敬你爸爸。我点了点头,第一次觉得他是那么可敬。
我和爸爸不讲话已经成了习惯,要改变很难,好多次想和他说话,就是张不开口。父亲倒不在乎,他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父亲。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或者夜里困了,我就想起父亲进门时那张笑嘻嘻的脸。
离开家上大学的那一天,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打的或有专车送到火车站,我和母亲则坐着父亲的三轮车去。父亲就是用这辆三轮车,挣够了我上大学的学费。
父亲把我送上火车,放好行李。火车要开了,告别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终于大声喊道,爸爸!除了大声地哭,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亲笑嘻嘻地说,这孩子,哭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中的父亲有多处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语句“笑”的作用。
①正在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对母亲说,我下岗了。
②父亲笑了笑说,这孩子!
③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装作没有看见不理他。文中多次运用对比,请试举一例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父亲和文中的“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他们各自的形象。
父亲的形象:
“我”的形象:
阅读理解。
太阳是村庄的牲口
李雪峰
(1)谁都说不清楚一个村庄是人的,还是那些牲畜的。谁也说不清楚在一个村庄里,究竟牲畜是人的影子,还是人是村庄牲畜的影子。但如果从数量上来比较,人肯定是村庄生命的少数民族,所以人们常常形象村庄说“鸡犬之声相闻”,而不是说“人声相闻”的。村庄的喧闹常常是牲畜的喧闹,清晨时,鸡鸣了,狗狺狺叫了,于是羊们咩咩叫着从栏里出来了,牛和骡子、马匹的蹄声嗵嗵捣着村庄巷道的沉寂,鸭子和鹅们嘎嘎叫着涌出村庄,村庄的生气一下子被牲畜们升腾起来了。村庄人不能从山坡上捡拾的青草,牛羊们用舌苔替村庄捡回来了,村庄人不能从河流里捡拾的浪花,鹅鸭一一替村庄捡拾回来了,村庄人不能从泥土里找出的虫子,鸡们替村庄一条条叼出来了,村庄里人们不能承受的拉犁、拽车等体力之重,牛、骡子、驴和马匹替人承受了。许多时候,你甚至不能说是人领着牲畜在生活,而是那些牲畜们领着村庄的人们在生活。
(2)过大年时,村庄的人在扫刷房屋、筹备年货,准备喜喜庆庆过大年,当然,除了自己的房屋和食物,那些牛圈、羊圈也是一定要缮修和清扫的,贮备了一年的好草好料也要拿出来,让自己的那些牲畜们享受。许多的人们扯春联,一定要扯几幅“六畜兴旺”、“槽头兴旺”之类,贴在庭院的树干上、牛羊栏上和猪圈上,给牲畜们也披上那种大年的喜庆。在年节的日子,村庄人是从不吆骡予喝马的,骡马这些牲口跟着自己忙忙碌碌一年了,它们也是该歇歇的。
(3)村庄里的女人们这个时候最忙碌,,里里外外的活计拾掇完了,窗子和家具擦洗净了,过年的肉、馍、饺子、大米、青菜备好了,男人们可以悠闲地坐在院于里喝茶抽烟,或者走门串户聊去了,各种牲畜的栏圈清扫干净,上好的草料装满牲畜们的食槽了,她们就搬出大木盆蹲在干净、清爽的院子里洗衣服。洗衣服多在腊月二十九,这个腊月是大月,就二十九洗,今年腊月是小月,没三十的话,就放在二十八的下午洗。一筐筐的衣服洗好后谁也不忙着晾晒,就湿湿地堆放在屋檐下的盆子里。年三十的大阳再暖再亮,村庄里的人也是不会晾晒衣服的,村庄里的人们说,太阳也一年照到头了,要让太阳歇一天。虽然年三十的太阳还暖暖地照,它照着村庄,照着田野,照着落了雪或没落雪的山岗,照着结了冰或没结冰的河流,但村庄的女人认为,只要太阳没晒到她们的衣物和被褥,太阳就是在休息和歇脚了。有一年,庄西头的四大婶年三十在谷场上晒衣服,不知晾衣服的绳让谁给齐截截割断了,刚洗净的衣服落了一地,沾满了谷场上灰嘟嘟的泥水。四大婶站在稻场上骂,反倒招惹来了一片的指责声:“日都照了一年了,还不让太阳歇一天!”“骡马都得喘口气,日头也忙一年啦,咋说也得让日头歇一天!”四大婶听罢脸就红了,忙捡衣服忙分辩说:“看我忙忘了,把三十当二十九了,三十咋能晒衣裳呢?得让太阳歇一天!”说着就抱了衣服慌慌地回去了。
(4)我不知道年三十这天不晒衣服,太阳是不是真的就像村庄里的牲畜是在卸了套歇着;我不知道村庄里的湿衣服会不会真的累着了天上通红的太阳;我不知道村庄的人们是否知道在许多国家和民族里,太阳一直是至高无上的神灵……但在我的豫西南村庄里,太阳可能是村庄里的一匹马、一头牛,它只是村庄心灵里的一头或一只牲畜,在村庄的年节里,它被允许歇一天。
(5)我敬慕那滋养生命和万物的太阳,但我更敬慕那些让太阳歇歇的村庄和村庄的心灵,这是世界望尘莫及的一种博大,这是诗魂不能想象的浪漫……
(6)太阳是村庄的牲畜。
(7)我喜爱拥有太阳这匹或这头牲畜的村庄,不管它有名或无名,不管它庄大或庄小,不管它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或是在一个深山的角落里。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第(1-2)段的内容。
试赏析下列句子。
(1)村庄人不能从山坡上捡拾的青草,牛羊们用舌苔替村庄捡回来了,村庄人不能从河流里捡拾的浪花,鹅鸭一一替村庄捡拾回来了,村庄人不能从泥土里找出的虫子,鸡们替村庄一条条叼出来了,村庄里人们不能承受的拉犁、拽车等体力之重,牛、骡子、驴和马匹替人承受了。
(2)四大婶听罢脸就红了,忙捡衣服忙分辨说:“看我忙忘了,把三十当二十九了,三十咋能晒衣裳呢?得让太阳歇一天!”说着就抱了衣服慌忙地回去了。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标题“太阳是村庄的牲口”的理解。
结合全文,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埃及人在神庙中用公羊石雕代表太阳,而把他们的国王雕像放在公羊的头下,以示对太阳神的尊敬;古巴比伦著名的汉穆拉比法典,是在巨大的石碑上雕刻的。在石碑上半段有一幅精致的浮雕,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而国王汉穆拉比则恭敬地站在它的面前;古代印第安人也自称“是太阳的子孙”。即使是到了今天,人们还可以通过各种仪器窥视太阳的各种“隐私”,太阳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也依然存在,人类仍然追寻着太阳。
阅读理解。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⑴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⑵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⑶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⑷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瓦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⑸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⑹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第⑵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第⑷段又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写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理解。
警惕“穷家的富娃娃”现象
①甘肃省天祝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四年来共给儿子63500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一月生活费竟要1000元,别说父母在农村,就是城市里的工薪阶层也供不起这么出手阔绰的“少爷”。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达不到每月1000元生活费,“陈大少爷”四年竟花6万多元。也许,这就是农村老乡常说的“穷家的富娃娃”。
②从常理讲,贫困家庭孩子应该体贴父母辛苦,少花钱才对,可近年来“富娃娃”现象并不鲜见。一位大款朋友当过知青,为了当年插队朋友的友谊,专门办了一个为下岗知青子女就业的饭店。他以为这些人与父辈一样也能吃苦受累,况且父母下岗。谁知这些人个个好吃懒做、脏活累活根本不干,半年间20多个人全走了。“富娃娃”特点就是不顾“家情”,拼命追求高消费,比富裕家庭孩子都敢花钱,比豪门公主还娇气。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家有各家的家情。所以才要“吃饭穿衣论家当”,您没生在英国王室,非要和查尔斯比生活质量,岂不坑死你父母了吗?
③对“富娃娃”现象,恐怕卖血的父亲陈邦顺要负主要责任。自酿苦酒自己饮,难道儿子要多少钱你就给多钱?即使你卖血累死也供不起啊,你少给钱控制一下不就行了,指出过高的生活费承担不了,教育他艰苦朴素。事实上陈邦顺和许多家长一样,溺爱孩子劲头比富裕人家一点不差,总想多卖血多给“少爷”钱,自己吃苦没关系,只要“少爷”高兴。这可能和我们传统观念“望子成龙”而爱子过甚有关系,期望值越高越不放心。一些家长总想捧着哄着扶着,于是惯出一大批“少爷”、“小姐”,比发达国家的孩子还娇气傲气,尽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反,国外许多资本家却很少惯着孩子,一到18岁就让孩子独立生活,连生活费都不给,很多富翁孩子打工挣学费。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呢?
④孩子也有责任,简单说是攀比心理、虚荣心作怪,严重说是心理疾患。太富贵了,摆阔臭显一掷千金是心理疾患,过度贫穷也会产生心理疾患。怕别人说穷,怕别人嘲笑,千方百计打肿脸充胖子,虚荣心强到敏感的地步,对富裕同学仇视的地步,不顾父母死活只知要钱的地步。恐怕“陈大少爷”就属此类。其实生在富裕家是运气好,生在穷人家也不丢人,贫穷与富有并非你的选择,保持平和心态最重要。和富裕孩子比,越比越失衡,既不现实也不该如此想;多想想父母难处,越想越觉得父母可爱,就会珍惜亲情懂孝顺之理。
⑤多年来,社会舆论大力呼唤救助贫困学生,很少强调教育穷孩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力所能及地减少社会、家庭的负担。事实证明,穷孩子不见得“早当家”,贫穷也不会自然形成艰苦奋斗的习惯。今后舆论对穷孩子同样要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穷人的娃娃就要过穷日子,如果你非要当“富娃娃”,那就是和父母过不去了,更是和自己过不去了,何必呢?选文中所谈的“穷家的富娃娃”现象有什么特点?请你用原文来回答。
第②段首句“从常理讲,贫困家庭孩子应该体贴父母辛苦,少花钱才对,可近年来‘富娃娃’现象并不鲜见。”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你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的“吃饭穿衣论家当”?
作者认为产生“穷家的富娃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者意在论证什么道理?
读了本文,相信你会有很多感触,请你给陈邦顺的儿子写一封短信,规劝他不要做“穷家的富娃娃”。(不少于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