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温暖
张国平
宾馆很小,隐匿在高楼林立的城市边缘一条狭窄拥挤的小巷里,如同相貌平平的我,很不起眼。恰逢又是淡季,生意更显得冷清。
门“吱呀”一声响,探出一个脑袋,面色灰黄,宽边眼镜后是中年男人不应有的胆怯的眼神。
“有房间吗?”男人的声音很低,低得我几乎难以听清。“有。”我敷衍着。“多少钱一间?带卫生间的。”男人问。我没有抬头,语音里却带着刺:“那叫标准间,80元。”门又“吱呀”一声关上,夹着男人一句话的尾巴:“太贵了!”“贵?如果是旺季最低也要120元。”知道他也不是什么料,我的头埋在杂志里说。
“吱呀”又一声,重新探出那颗圆圆的脑袋:“能便宜吗?”我有些不耐烦,拖着长腔说:“已经是最便宜了。”男人叹一口气问:“买一个床位行吗?”我有些好笑,抬头把目光盯在男人那神色紧张的脸上。“行吗?”男人重复着问。我说:“不行,现在住宾馆哪有定单张床位的。”男人的脸有些微红:“你看看,我——我带的钱不多。照顾一下吧。”男人一脸的真诚,语气可怜兮兮的。我的心有些软,不置可否地望着他。“照顾一下吧,妹妹,我从县城来,这么晚了实在没法回去。”男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我抬头望望大厅里挂的钟,已经是十点过五分了。我问:“六十块钱也拿不出来?”男人耷拉下头,嘟噜:“实在紧巴,看病花完了。”我无奈地摇头说:“好吧。”我知道自己背着老板自作主张的后果,日后查出来轻者罚款,重者辞退,但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刹那间男人那张酸楚的脸突然让我想起出外打工两年多没回家的哥哥。我问:“明天天亮前能离开吗?”男人的头如啄米小鸡:“能,能。”我说:“好吧!”准备带他上楼。
男人孩子似地朝门外兴奋地招手,进来进来。门口出现一个少气无力病怏怏的女人。我吃惊:“这是?”男人嘿嘿地说:“媳妇,我媳妇。”“你们两个人?”我为难地问,“不是要一张床位吗?”男人忙解释 “就要一张床位。妹子,我们保证俩人只睡一张床,另一张不碰一指头。”女人也期期艾艾地乞求:“行吗,妹子?”
其实我也是准备把男人安排在二楼只一张床的值班室的。二楼整层被改造成会议室后,那间值班室临时空着。既然这样,我就偷偷领他们上去。一进门男人东张西望,找什么东西似的。“没卫生间呀。”男人语气里有些不满。原本想男人会感激我的,却这么说。我拿眼狠狠地剜男人:“这还不够吗?想砸我的饭碗?”男人突然意识到他的话刺激了我,马上赔着笑脸说:“你不知道呀妹子,你嫂子晚上总上厕所,没有厕所很麻烦的。”我这才注意到女人那一直捂在肚子上的手。女人满脸的歉疚:“大妹子,都怪俺这不争气的肚子。”我心里突然一阵酸楚。
我只好冒更大风险偷开了标准间。男人刚想开口谢我,我竖食指在嘴边,做了个别说话的手势,低声说:“别忘了天亮前离开。”男人抓住我的手使劲摇晃,眼睛里一片潮湿。
天刚蒙蒙亮,我就蹑手蹑脚催他们离开,但人已经不在了,床铺却整齐如初。床柜上有一张很小的纸条:我们走了,床铺没动,我们睡在地毯上。谢谢你大妹子!
第二年春天,娘突然病重,哥哥被迫从外地赶回来,也催我回家去看娘。半年多没回家,再见娘已经是奄奄一息了,我的泪涌满了脸。娘伸出枯枝般的手扯着我,嘴巴翕动着却没有说出话。哥哥说,娘最放心不下的是你的婚事,老大不小的也该成个家了。婚事也是我最头疼的,作为边缘人、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处在两难境地。姐姐说她为我瞅了一个,只是年岁大了些,抓紧时间谈谈,了却娘的心愿吧。婚事竟成了娘临终前的包袱,我沮丧到了极点。谈就谈吧,把娘送终了再散。抱着这种心态,我跟姐姐去了她的家。姐姐跟男方约好,这天下午我们见面。
刚刚吃过午饭,姐姐就迫不及待地到门口张望,第四次返回后兴匆匆地对我说:“来了来了,人家来了。”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来了就来了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推门进来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灰黄的脸,宽边的眼镜。“是——你?”我们异口同声吐出两个字,脸上写满了惊讶。我满脸通红,转身躲进了里间。姐姐追进来羞愧地说,他结过婚,媳妇得病死了,怕你不愿意,事前瞒着你。
我的眼前反复浮现着那天他在宾馆搀扶媳妇上楼的情景。明媚的春光透过格子窗洒在我的脸上,痒痒的。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边缘人,——“乡下的城市人、城市的乡下人”。但“我”并没有自卑自贱,而是凭自己的双手顽强而艰难地为理想奋斗着。 |
B.文中写道男人“胆怯的眼神”,并不说明男人真正胆怯,而是因为不熟悉城市生活的局促和没有足够住宾馆的费用的窘迫。 |
C.“男人诚恐地望着我,像一个等待宣判结果的犯人”,句子内涵丰富,既有祈求住下、盼望少收钱的心理、也有对不起生病妻子的自责。 |
D.小说采用反衬的手法,开始时,用文中“我”的冷淡和嘲讽,衬托了那对夫妻的忍让,使读者增添了对这对不幸夫妻的同情。 |
E.小说文笔质朴,生动的人物对话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使读者从对话中领悟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小说题目“温暖”,在文中有什么具体体现?
文中“我”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试作简要概括。
小说最后一段,对相亲结果已有暗示,请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依据。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及三国,为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东汉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灿烂辉煌的发展时期,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创造了砖结构休系及以石料为主体的石结构体系,而演进为新的拱券结构。在建筑艺术造型方面,又融合了佛教东渐的宗教色彩。秦汉两代,大兴土木,阿房未央,巍峨壮丽,大大开拓了建筑群的总体设计规模和个体建筑的高大形象。这时修建在都城的渭桥、灞桥,不仅长大宽广,而且饰以勾栏,植柳成荫,实用功能与艺术美化,交融而结成一体。
春秋末战国初期,我国冶炼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了生铁和冶炼铁,进而出现了铁器。铁的出现,大大推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的利用,为大量的石桥建造,提供了物质条件。首先在原来木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而石料用于桥梁建筑的重大意义,则在于由此而石拱桥就应运而生,在实用、经济、美观等各方面都起着划时代作用。石拱石梁的大量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还提高了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晋太康三年的七里“涧旅人桥”,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出现,而是石拱建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作品之一。汉画像砖“裸拱”——无拱上建筑的裸露拱券——的出土,证明汉代已有石拱。秦始皇大修天下驰道,规模宏伟。筑路当然必然同时修桥,才能四通八达。《述征记》:“始皇东巡,弗行旧道,过荷水,命百官以下提石以填之,俄而梁成。”这是说由于“弗行旧道”,所以临时提石成梁。传说又有始皇在海中立柱建桥的故事。海上架桥,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但足以说明在有可能的条件下,是有遇水架桥的愿望和一定程度的相应措施的。实际上,战国时期已大规模造桥,《史记·滑稽列传》记战国魏人西门豹为邺城令(今河南临漳县),“发民凿十二渠……十二渠经绝驰道”。汉赵充国治军屯田,建桥七十二座,都说明当时修桥梁已十分普遍。
《汉书·薛广德传》广德谏阻文帝御楼船,称“乘船危,就桥安”,则表明当时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已确认从桥上通过,不仅便利,并且安全。由此,也可说明当时的造桥技术,已给人以安全可靠的信心。在这一时期里,汹涌宽阔的黄河上架起了第一座蒲津渡浮桥,在四川产竹之乡,出现了竹索笮桥。标志着公元纪元初期,梁、拱、吊,桥梁的三大基本体系,已在我国形成。(选自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概论》)
1.对第二段中画线的“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含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坚固耐用的石料造桥,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寿命。
B.石拱桥更容易将桥的实用功能与美的造型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C.建桥所用的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从建造石拱桥起有了更大的提高。
D.节省了建造木制桥梁所需要的大量木材和大量的人力工时,更经济实惠。
2.文章认为“七里涧旅人桥”是“成熟的作品”,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一“成熟作品”形成条件的一项是 A.在汉代已有的石拱技术是石拱桥建造的技术基础。
B.渭桥、灞桥这样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桥梁提供了仿照模式。
C.铁的出现为石料的多方面利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D.人们对石拱桥多方面优点的认可使建筑它成为了一种需要。
3.以下各项不能证明“以秦汉为主……为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开头加线的句子)这一论断的一项是()
A.公元纪元初期,梁、拱、吊,桥梁的三大基本体系,已在我国形成。
B.有关西门豹、赵充国等人建桥的记载说明当时建桥已十分普遍。
C.黄河蒲津渡的浮桥、四川的竹索笮桥,说明桥的种类当时已相当齐全。
D.“七里涧旅人桥”这样的成熟作品的出现,说明当时建造石拱桥的技术已相当成熟。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拱桥的建造需要打造各种类型的石料,这只有在冶炼铁的技术发明之后才能够做到。
B.成熟的石拱桥是在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才可能出现的。
C. 人们对石拱桥使用的安全性有个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这一点《汉书·薛广德传》作了说明。
D.建桥是为了使用,使用促使人们建更多的桥,文中的大量例证都说明了这一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新宇
在告别20世纪而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思想界对启蒙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有人历数启蒙的罪状,劝告知识分子放弃启蒙立场;有人则回顾启蒙被压倒的悲剧,希望在中国“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面对思想界的矛盾和种种困惑,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今日的中国是否需要启蒙?
这应该是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伴随着不断的启蒙。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20世纪,先是有人宣判启蒙思想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过时”或“腐朽”,接着又有人从后现代的立场上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而告别启蒙。这就使启蒙是否需要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那么,启蒙是否需要?就今日中国现实而言,启蒙无疑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就中国历史而言,它是一个没有完成就被打断的历史任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虽然长期被湮没和遗忘,但这并不证明中国不需要启蒙。现代化的种种挫折都在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其超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众所周知,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有过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但中国的这种传统特别悠久而深厚。一些人认为20世纪中国的悲剧在于激进主义,但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段历史上,无论出现过多少过激事件,也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传统的模式,因而也没有冲破传统的模式。虽然传统的确在发生变化,年轻人身上已经很少见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礼教影响,但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文化阴影却依然笼罩着中国人的精神。面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不能继承‘五四’先贤的志业,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历史不但已经重复了,而且还不是没有可能再重复,至少至今还没有能看到足以防止的保证。”
一些人否定启蒙的理由是大众的拒绝。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事实。但是面对同样的事实,却也可以做出另一种回答:正因为大众拒绝,启蒙更是必需的。
有人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的灾难都源于“启蒙”,因为它明显违反了自然演进理论,破坏了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甚至破坏了正常生长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社会。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可靠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破坏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并非启蒙,破坏了市民社会发展的也并非启蒙。一些论者把各种历史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就像把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反启蒙的灾难算到启蒙的账上一样,是很不公正的。我们应该承认,启蒙的确破坏着文化的自然演化,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是否这种文化自然演进的规律?即使有“五四”那样的启蒙努力,也仍然难以改变其循环往复,其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拒绝启蒙,致力于维护它自然演进的秩序,那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事实上,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提供了证明,自然演进只能在专制与蒙昧的路上滑行。在启蒙打破常规之前,也未见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选自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下列对“补课”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时,知识分子必须冲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B.重新树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进行持久的、全面的、认真的启蒙。
C.铲除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致力于维护自然演进的秩序。
D.知识分子教育民众放弃激进主义,超越并冲破传统模式。
2.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是不可逾越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传统发生了变化,因而启蒙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B.“启蒙”明显违反自然演进理论,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不能使中国向着健康的方向演进。
C.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为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启蒙工作还必须进行。
D.“启蒙”的力量是弱小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打破中国社会几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乱入治、由治入乱这一规律。
3.根据全文分析,不属于今日的中国需要启蒙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就中国历史而言,启蒙是一个没有完成而被打断的历史任务。
B.人的解放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
C.进入21世纪,中国思想界对启蒙仍然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D.中国传统中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仍然根深蒂固。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激进主义,无论它激进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超出、冲破传统的模式。而启蒙却能使今日的中国防止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再次发生。
B.五四先贤的启蒙努力曾推动中国社会向文明健康发展,今日的知识分子也应向五四先贤学习,肩负起启蒙的重任。
C.中国专制主义传统历史悠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形成现代启蒙运动的高潮,但因其力量弱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程度有限。
D.启蒙在今日的中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人获得人的自由、尊严和权利的必由之路。但知识界关于是否需要启蒙的争论也是必要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有害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1米的10亿分之一。当物质颗粒小到纳米量级时,这种物质就被称为纳米材料。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认为纳米科技给社会带来的都是益处,而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一些纳米颗粒和碳纳米管对生物体有害。
据《自然》杂志介绍,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实验鼠身上完成的实验显示,直径为35纳米的碳纳米粒子被老鼠吸进身体后,能够迅速出现在大脑中处理嗅觉的区域内,并不断堆积起来。他们认为碳纳米粒子是同“捕捉”香味的细胞一道进入老鼠大脑的。今年4月,美国化学学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碳60会对鱼的大脑产生大范围的破坏,这是研究人员首次找到纳米微粒可能给水生物种造成毒副作用的证据。这些都说明,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存在危害。
人们接触纳米材料污染一般通过下面途径:一、通过呼吸系统;二、通过皮肤接触;三、其他方式,如食用、注射等。纳米材料污染物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人体,与体内细胞起反应,会引起发炎、病变等;污染物在人体组织内停留也可能引起病变,如停留在肺部的石棉纤维会导致肺部纤维化。
纳米材料比普通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纳米材料体积非常小,同样质量下纳米颗粒将比微米颗粒的数量多得多,与细胞发生反应的机会更大,更易引起病变。纳米材料很小,可以几乎不受阻碍地进入细胞,从而有可能进入人的神经系统,影响人的大脑,导致一些更严重的疾病和后果。目前,研究人员还不知道如何将纳米材料从人体中清除,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在人体中降解。
纳米材料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易爆炸。纳米材料具有反常特性,原本物质不具有的性能,小颗粒会具有。原本不导电的物质,在颗粒变小后有可能导电,有些原来不易燃的物质在纳米尺度下也可能导致爆炸。
现在纳米材料的工业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纳米氧化物颗粒上,包括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铁之类,另外还有一些较老的工业产品,例如碳黑、催化剂。这些材料主要在如下产品中应用:
首先是化妆品和防晒剂。防晒霜之类的产品一般含有二氧化钛或氧化锌的纳米颗粒;化妆品如口红中含有纳米氧化铁颗粒。化妆品中的纳米颗粒直接和人的皮肤接触,我们需要特别谨慎。现在欧洲和美国的卫生部门已经把二氧化钛当成无毒物质,允许其在防晒品中运用。同时,欧洲规定,口红产品中的氧化铁直径必须大于100纳米。现在已经有报告声明,化妆品中的纳米材料对人体基本没有危害。
其次是复合材料和涂层材料。比如汽车车胎加入了可被看作纳米材料的碳黑、用纳米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防水抗污布料等。这些材料是否对人体有害,要看其中的纳米材料是否容易逃逸出来。如果纳米材料被固定得很好,还是比较安全的。
今年7月29日,英国公布了题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机会和不确定性》的报告。报告认为,现有的纳米技术大多数是安全的,但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纳米技术能够健康安全地发展。因为纳米材料覆盖的范围非常之广,每一种材料是否有害都需要具体分析,这显然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环球时报》2004年8月4日)
1.下面对“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在人体中降解”中“降解”一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指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数目减少,分子量降低。
B.指高分子化合物的大分子分解成为较小的分子。
C.指纳米微粒与别的物质起反应而改变了它自身的性质特点。
D.指纳米微粒自动从人体中挥发到空气中或被人体排出体外。
2.不能证明“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有害”的一项是( )
A.直径为35纳米的碳纳米粒子被老鼠吸进身体后,能够迅速出现在大脑中处理嗅觉的区域内,并不断堆积起来。
B.碳纳米粒子是同“捕捉”香味的细胞一道进入老鼠大脑的。
C.碳60会对鱼的大脑产生大范围的破坏。
D.纳米材料覆盖的范围非常之广。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说法的一项是( )
A 纳米氧化物颗粒如二氧化钛基本上是无毒的,欧洲和美国的卫生部门已经把二氧化钛当成无毒物质。
B.纳米材料对人体有害,弊大于利,我们不应盲目地推广使用。
C 口红产品中的氧化铁直径大于100纳米的基本无毒。
D.用纳米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防水抗污布料,如果纳米材料固定得很好,还是比较安全的。
4.根据本文的的信息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有的纳米技术大多数是安全的”一句告诉我们,已经投入使用的纳米材料对人体都是无害的。
B.作者认为,纳米材料可能对人体有害,它又是一把双刃利剑,我们使用它要慎重。
C.用纳米材料表面处理过的防水抗污布料是否对人体有害,要看其中的纳米材料是否容易逃逸出来,容易逃逸出来的是有害的。
D.每一种纳米材料都必须经过反复地多方地检测、验证后才能投入生产和使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日前批准了一种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大脑定速器”技术,这一无痛型疗法通过在病人大脑中植入微型装置,把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传递到大脑深层结构的目标区域以控制患者的震颤,帮助恢复正常行动能力。“大脑定速器”技术由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美敦力公司开发,被美国神经医学界认为是近30多年来帕金森氏症治疗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作为帕金森氏症药物治疗的补充手段,“大脑定速器”治疗对象是10多万病情严重、不能靠药物彻底控制症状的患者。
帕金森氏症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症状源于制造多巴胺的大脑细胞等神经细胞的退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信号传输物质,它使与运动控制有关的大脑细胞能够相互交流。在人类大脑的深层,存在丘脑下核与苍白球两个生理结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丘脑下核与苍白球会变得活动亢进,“大脑定速器”的作用是依靠电流刺激来控制大脑深层结构中的紊乱神经细胞网。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18个医学中心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大脑定速器”显著改善了帕金森症重症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性,而这一效果是仅靠药物所不能达到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学专家马克斯说,“大脑定速器”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有效途径。此前帕金森氏症患者所依赖的是左旋多巴等暂时对病人起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有很多副作用。
美敦力公司开发的这种颤抖控制疗当已经率先在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使用。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万帕金森氏症病人植入了“大脑定速器”。
1.下列对“大脑定速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脑定速器是把微型装置植入大脑以控制帕金森氏症患者震颤的无痛型疗法。
B.大脑定速器是植入大脑深层结构的以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微型装置。
C.大脑定速器是植入大脑的能够传递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以控制帕金森氏症患者震颤的微型装置。
D.大脑定速器是能够产生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从而无痛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微型装置
2.对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说来,仅依靠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控制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状。
B.对于病情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已没有效果。
C.植入大脑定速器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帕金森氏症药物在重病者身上的用。
D.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大脑定速器技术,对控制帕金森氏症重症患者的症状可收到显著效果。
3.下列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国批准使用大脑定速器技术之后,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率先将这项技术用于临床。
B.大脑定速器针对帕金森氏症患者的丘脑下核与苍白球会变得活动亢进的情况而设计。
C.大脑定速器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改善帕金森氏症重症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D.大脑定速器得到美国官方和医学界的认可,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有效途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帕金森氏症的起因尚不清楚,因而大脑定速器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需要进一步研究。
B.药物治疗帕金森氏症有很多副作用,使用大脑定速器将不会出现副作用。
C.大脑定速器可以彻底控制病情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状,人类可望从此根治帕金森氏症。
D.作为帕金森氏症药物治疗的补充手段,大脑定速器不能取代药物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治疗研究任重道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愿化泥土
巴 金
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
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我们在他家谈得畅快,过得愉快。可是告辞出门,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一九二七年一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一九七九年四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国一次去寻求养料。这是很自然的事。
我经常提到人民,他们是我所熟悉的数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我就是在这些人中间成长的。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也是在门房和马房里培养起来的。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越是不宽裕的人越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吝啬。然而人类正是靠这种连续不断的慷慨的贡献而存在、而发展的。
近来我常常怀念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成都老公馆里马房和门房的景象,时时在我眼前出现。一盏烟灯,一床破席,讲不完的被损害、受侮辱的生活故事,忘不了的永远不变的结论:“人要忠心。”住在马房里的轿夫向着我这个地主的少爷打开了他们的心。老周感慨地说过:“我不光是抬轿子。只要对人有好处,就让大家踏着我走过去。”我躲在这个阴湿的没有马的马房里度过多少个夏日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
门房里听差的生活可能比轿夫的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舒畅、自然。后来回想,我接触到通过受苦而净化了的心灵就是从门房和马房里开始的。只有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期间,我才懂得了通过受苦净化心灵的意义。我的心常常回到门房里爱“清水”恨“浑水”的赵大爷、马房里的轿夫老周的身边。人已经不存在了,房屋也拆干净了。可是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仍然在我心里发光。
现在我明白了,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它不是形式,不是装模作样。主要的是严肃地、认真地接受痛苦。“让一切都来吧,我能够忍受。”我没有想到自己还要经受一次考验,我摔断了左腿。我没有能好好地过关。在病床上,在噩梦中,我一直为私心杂念所苦恼。以后怎样活下去?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漫长的不眠之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雾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忽然我看见了透过浓雾射出来的亮光: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黄瘦脸和赵大爷的大胡子。我发觉自己是在私心杂念的包围中,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使我的心没有在雾海中沉下去。我终于记起来,那些“老师”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被生活薄待的人会那样地热爱生活,跟他们比起来,我算得什么呢?我几百万字的著作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四个字“人要忠心”。(有一次他们煮饭做菜,我帮忙烧火,火不旺,他教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可是我像一只给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阻碍,会闯过一切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地方,它们会像一股烈火把我的心烧成灰,使我的私心杂念化成灰烬。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1983年6月29日
(选自《随想录》,有删节)
1.第2段作者认为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所指的“事”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说“很自然”?
2.文中穿插有“十年动乱的‘文革’”的交代。试简要回答作者这样着笔的用意。
3.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将“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还原为非比喻句。并结合该句所在段,简要回答这一设喻的作用。
4.从全文看,作者唯愿“化作泥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试简要概括(不少于3点)。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不沉的心 ——简析《愿化泥土》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表现。
(2)平凡的人 ——谈谈《愿化泥土》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