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宋代的民间长者及其社会功能
姜立刚
“长者”一词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秦汉间,由于自身具备的道德资源,长者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许多长者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长者群体具备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唐代,长者作为准地方精英群体成为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力量,这些地方精英仍然或隶属于官僚体系内部,或有深刻的官方背景。但是,相对于前代,这些地方精英的官方背景逐渐弱化。在宋代,地方精英大量出现,民间长者成为地方精英中的重要代表,并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长者,大体分为庙堂长者和民间长者两类。庙堂长者即在朝廷做官的道德君子,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他们在中央任职,大都位高权重。民间长者即地方社会中的权威人物,他们是地方精英中的佼佼者,年龄大、学识广、品行好、声望高,为地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在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代民间长者的构成比较复杂。一是读书人。如胡几、詹至等人或“世业儒”,或“博学有声”,同时又具备品行高、待人宽厚的特点。二是有经济实力的人。如徐量、许琳等人较为富有,且乐善好施数十年,于是乡誉日隆而被称为长者。三是“长厚君子”。如李岩非官非宦,因其潜心事农,“躬率礼义”,有儒雅之风,受到当地人的尊慕,被尊为“长厚君子”而成为长者。
可见,在宋朝要成为民间长者,除了年纪较长外,还必须要达到品行好、修0养高、有益地方等条件。同时,成为长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在具备前述条件基础上,要经长期的历练。长者称谓正是声望日隆的结果。同时,地方精英和民间长者有很多区别,地方精英不可能都成为长者,地方精英身份只是成为长者的前提。德高望重、地方影响力大才是具备长者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
宋代民间长者的影响力极大,在参与地方事务、进行社会救济、教化地方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民间长者作为地方权威,必须为他人及地方承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长者在地方事务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处理地方纠纷、稳定社会秩序、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宋人刘允恭“赋性方直,气象深厚”,很有社会影响力,因而被当地士大夫推为长者。他利用其地方权威身份,对做了不义之事的后生辈,“必诘之,厉然见于颜面”,维护了社会风气。他还常调解乡里纠纷,对争讼者“为之陈道理曲直,法令可不可”,使争讼者“往往羞缩逊谢以去”,把一些地方诉讼争端消弭在萌芽状态中,甚至起到官方所不能起到的稳定社会的作用。刘允恭积极为地方排忧解难,投身地方公益事业。当地的河流常因涨水而为患乡间,于是他“糜钱千余万”,疏通河道,为地方解除了水患。
在传统社会中,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长者会对遇到灾荒的困难乡邻进行救济。绍兴四年婺源大饥,当地长者许琳“尽散家粟,活万余人”。民间长者积极参与地方赈济工作,是对政府赈济的极大补充,且民间长者生活于地方,对地方灾情掌握更清楚,救济更快,更有针对性,因而更为有效。此外,平时长者也会对乡里生活贫困者、身体病弱者进行救助。
在地方上,民间长者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对当地社会的教化卓有成效。一方面,民间长者通过资助兴办学校、修缮寺庙等方式来实施教化。例如,无锡县长者在当地捐资修筑了寺院,还招选名僧为民众开堂讲经。另一方面,长者们通过自身魅力,以其言传身教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教化。如淮南李岩“每岁则治其沟洫,时其耕蓐莫不有法”,当地农民受其表率作用影响,不敢怠慢农事;其“躬率礼义”,连乡之士子也“悉尊慕之”。还有一些民间长者的作为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受到统治者的肯定及表彰,更加扩大了其自身的影响力。如婺源长者许琳因赈灾行为而被朝廷旌表,汉州长者李发数十年的赈灾行为受到孝宗皇帝嘉奖。统治者的肯定与表彰,大大强化了长者言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增强了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光明日报》,2014年5月14日,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从秦汉始,长者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许多长者参与国家管理,从而使长者群体具备了浓厚的官方色彩。
B.在唐代,长者是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力量,但相对于前代,他们的官方背景逐渐弱化。
C.地方精英在宋代大量出现,作为地方精英中的重要代表,宋代民间长者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宋代庙堂长者在中央任职,全都位高权重。民间长者则由地方权威人物组成,是地方精英中的佼佼者,在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民间长者由读书人、有经济实力的人和“长厚君子”三类人员构成,他们不仅年纪较长,而且品行好、修养高,为地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
B.在宋代,要成为民间长者,首先必须成为地方精英,但地方精英不可能都成为长者,德高望重、经济实力雄厚、地方影响力大才是具备长者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
C.作为地方权威,宋代民间长者在处理地方纠纷、稳定社会秩序、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D.民间长者刘允恭善于调解乡里纠纷,把一些地方诉讼争端消弭在萌芽状态中,起到官府所不能起到的稳定社会的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长者会对遇到灾荒的困难乡邻进行救济,对政府赈济形成极大补充。如在发生大饥荒的时候,绍兴长者许琳尽散家粟,救活一万多人。
B.民间长者及其社会的教化是通过自身魅力、言传身教来实现的。淮南李岩潜心事农,“躬率礼义”,当地农民受其表率作用影响,不敢怠慢农事,连乡之士子也“悉尊慕之”。
C.朝廷对许琳、李发赈灾行为的肯定和表彰,大大强化了他们言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D.当大水为患乡间的时候,刘允恭“糜钱千余万”,疏通河道,为地方解除了水患。这是宋代民间长者在进行社会救济方面发挥作用的一个典型案例。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宣纸——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韩作荣
“宣纸”作为纸张名词的出现,始于唐代。其时嗜画成癖的大理寺卿张彦远在他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提及,所指应是宣州宣城郡所产的贡纸。这是以产地为名的宣纸的由来说。
宣纸的制造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东晋说、唐代说、宋代说、清代说各不相同,《中国宣纸史》著者曹天生认为,宣纸创始于元明之际,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据,出于《小岭曹氏宗谱》对宣纸生产的记载,以及明宣德年间所制造的皇室监制的加工纸——陈清款宣纸,即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纸,其质量为其他种类纸所难以比拟,与宣德炉、宣德窑一样,被称之为“宣德纸”,这是宣纸的另一种命名方式。
宣纸与其他种类纸张之别,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水质、药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艺而造出的宣纸,方能成为真宣。曹氏有据可查的推论有其道理,但也有疑问。如果说晋代便有楮皮纸、麻纸、竹纸等类似于宣纸的纸张诞生,其时所造之纸尚有新疆楼兰出土的“罗布淖尔纸”,甘肃武威出土的“旱滩坡纸”,以及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魏晋时纸”,当然还有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中期的灞桥纸、马圈湾纸、居延纸等等,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纸可谓年代久远,而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来造纸?如果说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贡纸是否均为青檀皮所造?其中是否有青檀皮纸?若有,则该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岭制造宣纸的写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恐怕有割断历史之嫌,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最佳宣纸即曹氏宣纸的创始期,而未见记载的或已难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
宣纸制造所用为檀皮的韧皮纤维,纤维长度在一点七至三点七毫米之间,且百分之八十的纤维长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纸匀度好。电子显微镜下,人们发现其纤维细胞壁分布诸多细密且均匀的皱纹,与纤维长轴向平行,故宣纸着墨时,易留住笔痕、墨迹,淡墨与水会沿着皱纹沟槽向外逐步渗扩,形成不同层次;重笔时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体感;再加上规整的檀皮长纤维与草浆短纤维均匀交织,使水墨扩散均匀,无锯齿形辐射状态,正是这样的特征,鉴定了宣纸为中国书画的最佳用纸。在观赏一些中国画时,那种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这是宣纸留住了水墨,渍渗晕染,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泾县的皮质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
宣纸所用的青檀皮以两年生嫩枝的韧皮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泾县安吴地区的沙田稻草为最佳。纤维长而韧的皮料与纤维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浆,皮料为骨,草料为肉,取长补短,兼坚韧柔软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
无论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杂芜留纯白,由生硬而达熟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由手工在缓慢的时间里完成。
宣纸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纸浆中,还需掺入杨桃藤(即猕猴桃)的汁液,被俗称为纸药、滑水。杨桃藤汁是纸浆中的悬浮剂,能使纤维均匀地悬浮于水中,让捞出的纸厚薄一致,结构紧密。另外,使纸浆的黏度增强,便于操作,还能让纸浆在竹帘上滑动的速度增加,并能让捞出的湿纸一张张叠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进沥干再加浸润后再分张焙晒。
自然,宣纸的制造是离不开水的,泾县的泉水清醇洁净,浑浊度为零,四季长流,水的硬度低,水温低,故能使宣纸不惹灰尘,洁白度高,并能延长纸的寿命。所谓纸之“似玉雪者,水色所为也”。看来,真宣之所以在泾县的制造达到极致,是因其得天独厚,皖南山区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纯净的泉水,适宜的气候,吸纳天地之灵气,承受日月之精华,加之人的聪明才智,安能不出绝无仅有的真宣!
宣纸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特性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得益彰。与其他纸张相比,其抗蠹虫蚀蛀的能力强,据检测,其生存寿命超过一千零五十年,被称之为千年寿纸。
( 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对“宣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纸第一次被提及,是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所说宣州宣城郡产的贡纸。
B.宣纸的创始其说不一,曹天生所著《小岭曹氏宗谱》的记载认为宣纸创始期在元明之际。
C.宣纸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以杨桃藤的汁液为纸药、滑水。
D.宣纸匀度好,易留住水墨,渍渗晕染,能生成空濛缥缈、淋漓尽致的气韵与妙境。

下列对“在我看来,宣纸的创始期只能存疑,尚难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论”的原因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汉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纸,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当时也有可能被用来造纸。
B.晋代便有类似于宣纸的以楮皮、麻、竹为原料的纸张诞生,作为最适于造纸并造出上好宣纸的青檀皮在当时也有可能用于造纸。
C.出土表明,既然魏晋时楼兰、武威、敦煌等地造纸尚有不同原料的纸,那么这些地方也有可能选用最适于造纸的青檀皮制造宣纸。
D.如果宣纸是唯一以青檀皮为原料作为标志,那么唐代宣州贡纸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应有以青檀皮为原料造的真宣纸。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宣纸是因宣州宣城产地和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时间而得名,但在命名时间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以写于宋元之交的记载小岭制造宣纸的《曹氏宗谱》作为宣纸创始的依据,并不等于此前未见记载或难以查考的最佳宣纸创始期就不存在。
C.青檀皮因整个纤维长度十分接近而成纸匀度十分好,决定了宣纸成为中国书画浓淡相宜、满纸云烟水汽的最佳用纸。
D.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主要原料青檀皮的质量,再加上宣纸选料的讲究,从而使宣纸成为绝无仅有的真宣。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垂钓
余秋雨
①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凛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他们就淡,海雾淡了他们就浓,有时以为他们驶走了,定睛一看他们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③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④胖老人听见脚步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的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进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⑤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头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观念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的施舍。
⑥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头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⑦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⑧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的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狂吠声已经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⑨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⑩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相互批判,但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⑾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只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⑿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胖老人:
瘦老人:
为什么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含义。
请探究作者对两个垂钓者的感情有什么差别?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请谈谈这里的“真的猛士”指的是哪一类人?
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怎样理解“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琴王
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原载《小小说月刊》2004年第13期)
小说为什么要以“琴王”为题?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
结合全文,探究悠扬的琴声对村民们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请你分点概括。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B.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C.“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D.文章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E.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妙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托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要是孔子亲手所定之书就能称作“经”。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C.《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使用六寸的简。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多讲述常理常情,老幼咸宜。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D.《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