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
|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
汉初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汉代的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 A.百姓继承了经商的传统 | B.商业活动的积极作用巨大 |
| C.商品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 | D.商业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
《北史·苏绰传》:“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则正长牒名郡县,守令随事加罚,罪一劝百。”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 A.当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
| B.地方官员负有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任务 |
| C.国家制定了一些与农业有关的法律政策 |
| D.重农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为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禁海加剧了寇患 | B.禁海的负面作用明显 |
| C.禁海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 D.应当废除禁海政策 |
一战使俄国经济濒予崩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随之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革命建立新的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这里所说的革命事件是指( )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 B.《四月提纲》公开发表 |
|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列宁又提出取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代之以“夺取政权”的口号。列宁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 )
| A.临时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 B.布尔什维克对夺权方式存在分歧 |
| C.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 D.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影响力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