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可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其特点是:(1)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癸卯学制及中国近代学制》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汉代教育和近代学制的各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近代学制特点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
材料二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说明了什么?你如何看待离婚现象。
材料一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和1979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1)《时代》周刊将上述两人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以上述两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各有何现实意义?
材料二江泽民说:“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所发表或提出的重要论著或理论。
材料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继承和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所开创的哪些政治、经济路线或政策?
材料一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占用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会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会维主义的胜利》
材料二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够,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自传》
材料三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 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
请回答:
(1)李大钊何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另外,他还有哪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倾向马克思主义?据材料二分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毛泽东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谁?
(3)材料三所反映的中国工人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主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材料一……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世界近现现代史》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用,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治,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期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漫长的黑夜”指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又是怎样驱散这“漫长的黑夜”的?
(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应该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孟德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4)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1月26日,民国政府外交部将巴黎和会议和宗旨电告中国代表团,训令其执行:我国将来列席大会,所抱定之普通原则如下:
一、保持与世界各国平等之地位。
二、美总统历次宣言,其关于维持公理人道,及将来国际联合诸要端,我政府以及人民久经表示赞同,即应始终一致,力与提携,以期见诸实行。
三、欧洲问题,或解决多年之纠纷,或恢复旧邦之独立,或各殖民地之分配,但求能做和平之保障,当以协商国多数意见为从违。
至于我国希望在大会提出问题,屡经该会讨论,兹可分为三项:一、关于土地之安全,二、关于主权之恢复,三、关于经济之自由。三者缺一则政治之自由与国家之独立皆属空言,即威尔逊总统所谓以政治独立与领土完全之保证,给予世界大小各国之目的亦不能达,恐世界终无宁岁也。
——摘编自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请完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府发出外交训令的背景。
(2)据材料概括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的基本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