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当时科学与技术没有紧密结合 |
B.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
D.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有产生 |
“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由此可知:
A.重商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领导地位 |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儒士 |
钱穆在《秦汉史》中说:“要之汉初政局,大体因袭秦旧,未能多所改革。此由汉廷君臣,多起草野,于贵族生活,初无染习,遂亦不识朝廷政治体制。又未经文学诗书之陶冶,设施无所主张。而遽据政权,急切间惟有一仍秦旧,粗定规模。而其恭俭无为之精神,则实足以代表当时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其所由与秦政绝异其趣者正在此。”钱穆认为“汉承秦制”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制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 B.汉初统治者大多出身平民 |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 D.一般社会平民所要求 |
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材料中“争”的实质是:
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 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
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 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
《论衡·效力篇》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A.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
C.统治者对士的依附性增强 |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