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梁启超的这段话说的是哪—项变法内容?你对“举国鼓舞欢蹈”是怎样理解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三十年(1 904年),英德两国资本家合资在青岛创办英德麦酒厂。1948年,该厂被齐鲁公司接管,改名为青岛啤酒厂。
材料二 1889年广东华侨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创设张裕酿酒公司,生产葡萄酒和白兰地。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英德在中国开厂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华侨在山东开厂的背景和作用。
(3)从地理角度分析,为什么“青岛啤酒”和“张裕”能够成为中国享誉百年的酿造企业?
(4)从政治角度分析,百年间外资在华设厂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一、不在中国长城以北为他自己或英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二、不在长江流域为他自己或俄国臣民或其他人谋求任何铁路让与权。
——《中外条约》英俄换文协议
请回答:英俄在文中均表示不在中国领土上谋求铁路让与权,这是尊重中国的主权吗?换文协议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日:“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不仅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占总比例的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
材料四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守,“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五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以上材料均引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五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2)据材料三、四、五分析铁路兴建与营运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

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2.

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