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它符合全球史观 |
B.正确的,因为它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
C.错误的,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
D.错误的,因为它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
《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 B.废止缠足 | C.婚姻自由 | D.改用阳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