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并定居下来,尤其是山东人,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小题。有关“闯关东”产生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山东人多地少 ②山东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
③山东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力低下 ④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
A.①②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有关“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劳动力增多,促进经济发展 |
B.加剧当地人地矛盾和环境压力 |
C.有利于山东省人力资源的提升 |
D.缩小山东省东西部差异 |
自2009年秋季至今,我国西南地区遭遇旱灾,局部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据
图3回答5、6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特旱地区分布在云、贵、川三省 |
B.该区域旱情严重程度由南向北递减 |
C.此次旱灾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的伏旱 |
D.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是导致旱灾的原因 |
中国气象局对此次旱灾进行了动态
监测和预报,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①遥感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④数字地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读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年均径流深随纬度增大而递减 |
B.年均径流深的最大值在海南省 |
C.年均径流深与降水量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特点一致 |
D.年均径流深与蒸发量随纬度变化的分布特点一致 |
贺兰山和银川平原是沙海中的“绿岛”和绿洲。读图1,回答1~3题。贺兰山成为“绿岛”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 |
B.地形抬升,降水较多 |
C.冰川融水多,水源充足 |
D.土层深厚,植被茂密 |
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A.地壳下沉,风力沉积 |
B.断裂下沉,冰川物质堆积 |
C.地壳抬升,河流侵蚀 |
D.断裂下沉,黄河泥沙沉积 |
银川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农业区,其主要原因是
A.光热充足 | B.地势低平 | C.水源丰富 | D.历史悠久 |
读表1和相关资料,回答下面试题。
表1:2010年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的数据资料(注:甲、乙分别代表两地的震中)
发生时间(区时) |
震中 |
震级 |
震源深度 |
死亡人数 |
|
海地 地震 |
1月12日16时53分 |
甲:18.5° N,72.5°W |
7.3 |
10千米 |
约30万人 |
智利 地震 |
2月27日3时34分 |
乙:35.5°S,72.6°W |
8.8 |
33千米 |
约700人 |
关于两地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成正比 | B.震源均位于上地幔的软流层中 |
C.两地震中相距约6000千米 | D.均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
海地地震后,中国国际救援队于北京时间1月13日20时30分左右从首都国际机场起飞,并于海地当地区时14日2时左右抵达海地太子港机场。飞机飞行时间约为
A.13小时30分钟 | B.16小时30分钟![]() |
C.18小时30分钟 | D.22小时30分钟 |
关于甲乙两地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气候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 |
B.两地的昼夜长短变化相同 |
C.甲地沿岸受寒流影响 |
D.乙地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
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的灾害损失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
B.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唯一源地 |
C.台风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7-11月最为频繁 |
D.台风能减缓我国华北地区伏旱的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