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辐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 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 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六 美国在1790年第一次人口统计时,城市人口占全国的5%,只有两个大城市达到2万人口的标准:纽约3.3万人,费城2.85万人,第三大城市波士顿只有1.8万人。这比同期的西欧城市逊色许多(此时伦敦人口已经逼近百万)。但是到1860年-1900年,城市人口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由9个增加到38个。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2%。由此可见美国城市化速度的惊人。……. 但是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卫生状况恶化,污染严重,贫民窟大量出现,种族隔离与种族冲突,等等,使城市一时成为“风暴的中心”。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为2.1万个,至1900年增加到4.3万个,容纳居民数量也达到150万,而其时整个纽约人口还不到400万。
——王旭《美国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分析促进美国城市迅猛发展的原因和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贫民窟大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怎样应对城市贫民问题。
【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一也,于是著《民约论》大倡此义。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自此说一行,欧洲学界,如平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约论》者,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摘自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材料二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城市为墟;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
——摘自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及康有为的政治
用意。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康梁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主张上的主要不同点。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共14分)
材料一:公元1024年出现的北宋交子是中国和世界最早流通的纸币,它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巨大进步。也在世界货币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直到1690年欧洲瑞典才出现纸币,可以说中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领先了欧洲五六百年。
—— 尚諍《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的兴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纸币最早诞生于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图一 秦统一中国后发行的圆形方孔钱图二 1900年庚子京局制造的光绪元宝铜圆
(2)提取图片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铸造技术对这两种不同时期使用的货币进行比较。
材料三:以下是史学界关于论述欧美关系的几段资料:
1美国科技史学家内森·罗森堡在《技术与美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写道:“当19世纪美国开始工业化的时候,它是踏上了一条大不列颠早已指明的道路。”美国崛起后又对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欧洲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有形的取代……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得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
3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欧洲今后三年到四年的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主要是从美国——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以她现今的能力是无法支付而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她将面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么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得演讲(1947年)
(3)近代以来,欧美之间联系已日益密切。试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欧美关系作一全面的判断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3分)
材料一: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动摇。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只缘清末人,熟于西洋18世纪时代如法人孟德斯鸠辈的政论,他们以为国体有君主、民主之分,政体有专制、立宪之别。中国有君主而无国会无宪法,便以为是君主专制。……极精密极完整地政权分配,使全个政府的行政机关各有依循,便不必有宪法而政府自有限节。而况明代以前,宰相为行政领袖,与王室俨成敌体。王帝诏命,非经宰相副署,即不生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1)材料一反应出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看法是什么?他是如何论证自己的看法的?
材料二: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620年赴北美大陆在大西洋五月花号船上签署的《五月花号公约》被认为是美国宪法的源头,1639年北美出现了《康涅狄格根本法》,宣称主权属于全体人民,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宪法。(此后)1791年法国宪法问世,1908年大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宪法的基本原则有:私有财产、主权在民、分权制衡、法制、人权等原则。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材料四: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新生的中华民国顺应世界潮流,仿照美国的政治制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将国会、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言论自由以及共和精神一一引进中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并在其后十三年的实践中建立了完整的民主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则。民国初的议会政治虽然屡遭挫折……但它开创了民主政治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目标。
——林炯如《中华民国政治史》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17—18世纪美国宪法制定和中华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开始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好些新的因素推动着人们更新对西方和中国的认识:……1892年,在西方传教士所办的各种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已达一万六千余名。从1815年至189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的各种华文报刊达64种,加上香港地区的6种,共达70种之多,……努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成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状况以及近日新闻,为中国士子的视野与世界连接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有数以百计的外国书籍翻译为中文出版。到外国考察、留学、经商和做工的中国人至70年代末已达80万以上。
——袁伟时《帝国落日》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材料三图文材料:
……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带有病毒性质的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
——1881年7月23日《纽约时报》社论
材料四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主要途径。
(2)依据材料二,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透过材料三中的图片,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