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文盲率状况

材料二  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表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1949
21000
 
1984
480000
28.7
2005
5040000
58.1
1952
66000
 
1988
670000
24.6
2007
5670000
50
1965
164000
 
1998
1080000
 
2008
5900000
57
1977
270000
4.8
1999
1600000
 
2009
6290000
 
1978
402000
6.6
2001
2600000
 
2010
6570000
 
1979
284000
6.1
2003
3820000
 
2011
6750000
72.3

阅读上述材料,提取两项有关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信息,并分析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叶卡特琳娜二世颁布的1775年郡制法令有关于设立一些新法院的内容。高级地方法院和低级地方法院是专门为贵族而设立的审判机构。高级地方法院是初级地方法院的第二审级。初级地方法院的职责相当广泛,不仅管辖司法,还管辖行政事务。
——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展史》
材料二农民有权控告、辩护、起诉;民事案件,农民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打官司,刑事案件农民可以提出控告,可以亲自或经代理人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没有法庭判决或政府及社会当局的法令,不得对农民进行任何惩罚……在乡尚未组织起来和乡法庭尚未成立之前,由地主监督自己领地上的秩序,他们有审判和执行判决之权。
——《1861年2月19日宣言》
材料三最要害的是,俄国此前(引者注:20世纪初俄国爆发革命之前)历次改革总是出现少数强势利益集团占据改革收益、劳动大众总是无限次地受损、其他强势利益集团需要争斗才能得到些许分享的局面,彼时俄国主流的政治力量和思想意识形态处于分裂的状态。
——《俄国近代改革的缺陷与进步》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俄国司法制度的主要特点。
(2)归纳材料二中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例,指出“俄国改革总是出现少数强势利益集团占据改革收益、劳动大众总是无限次地受损”的主要表现。
(4)综合上述有关俄国改革的材料,你认为俄国近代改革对当今中国改革有何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以示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成功地创办了大型的现代纺织企业和日本第一国立银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其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离异”与“回归”的含义,并结合明治维新的措施加以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日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并说明这种“神话”对19世纪末中日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经济政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你同意材料三中哪种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人类社会走向全球化的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整合。——(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1)写出l5—16世纪欧洲航海家“探索世界海洋”的两条重要航线。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航路的开辟是如何推动全球化进程的。
材料二早期的工业化只在英国、西欧和北美发生;到了19世纪后期,俄国和日本也开始了工业化。除了扩展到西欧以外,由于工具、技术、商业和金融组织的工业化,以及能够从农业社会获得原材料的交通网络的建立,整个世界被联系在了一起。很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逐渐成为原料出口地,工业国的代理控制了与贸易有关的商业金融组织机构,相应地,原料出口国却缺少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一些国家的市场上充斥着来自工业国家的廉价制造品,传统工业和地方经济被破坏。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下)》
(2)根据材料二,概要分析19世纪后半期整体世界形成的主要特点,并简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材料三冷战所造成的两极对峙国际格局和经济上的两个平行市场,促使相互对抗的东西方两大集团都高度地加强各自内部的协调,而这种两大集团内部的高度协调却在分割世界的同时又对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叶江《大变局—全球化、冷战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用辩证的观点概括指出冷战对整体世界发展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