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立宪制成为一时的灵丹妙药。……所以北京派了几批人周游世界察访各种模式。伊藤博文以他的政治家风度劝告中国钦差大臣,皇帝如果把宪法钦赐给国民,他就可以继续居于国民之上而不致受其束缚;无论如何,最高权力不能落于人民手中。这个话,慈禧太后当然是百分之百听得进去。1908年她发布预备立宪诏书,以9年为预备训政期。1909年各省由少数有资格的人物选出的咨议局成立并立即派代表去北京。这些代表到北京后,即要求成立真正的议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材料二 民国体制原是模仿美国“总统制”建立的。总统权力甚大。当初建制之时,宋教仁曾力主采用法国的“内阁制”,而中山以为不可。中山认为建立民国,既然是要驱除鞑虏,推翻王室,则中国政府就没有再设虚君的必要。所以中山就坚持采取美国的总统制……
不过,在孙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为时不足三月,建国架构便颇具规模。不论总统制也好,内阁制也好,三权分立,像模像样,上至宪法人权,改历易服,下及放脚剪辫,钜细靡遗,法制灿然,虽百世可知也。
——唐德刚《袁氏当国》
材料三 《清帝逊位诏书》中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政府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宪政运动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与宋教仁的观点有无本质区别?请简要说明理由。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有人将它看成了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上,共和制只是存在于城邦国家(如希腊的雅典共和国)。一旦地域扩展,中央集权的政府就会发展成帝制。
材料二 1776年《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时,13州结成的是松散联盟。中央政府权力很小,不设置国家元首,它只是13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一个协调机构,它没有全国性的法律和军队,无权向各州课税和规定商业活动。各州享有独立与主权,它们自行征税、征兵,发行货币,自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华盛顿将它比喻为:“沙粒扭成的绳子”。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独立战争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立的公民,而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商务版1995年第P213—215页
(1)依据材料二,你认为美国建立之初,存在哪些弊端?
(2)为什么人们普通认为“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
(3)结合史实说明美国建立共和政体对欧洲和中国产生的影响。
人类最闪耀于世的光辉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而是包含这些在内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泰戈拉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他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根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
——普罗泰戈拉《论神》
材料二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他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他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整理自王守仁《传习录》等文章
材料三路德认为“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概括材料一的命题(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对儒学有何贡献?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普罗泰戈拉、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有哪些相似之处。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美英德四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比重的趋势图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以及二战后初期,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以保护本国的经济避免灾难性的动荡。英美两国认为应该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1945年,按照前者正式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和世界银行(简称WB)。随后的1947年成立了世界关税与贸易组织(简称GATT),1995年又升级为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WB、IMF、WTO已经成为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整理自《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等著作
(1)材料一ABCD四条折线图中,代表中国的是哪一条?依据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学时代背景描述B折线图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二信息,指出战后建立的货币体系名称和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战后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民主”一直都是近现代政治生活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家们面对幅员相对辽阔的国情,把目光投向古希腊和古罗马,逐步把议会推向国家权力的中心,提出“议会主权”论。最具理性的代表是洛克。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均享有保全生命、自由和财产等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天赋且不可转让和剥夺。因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种种不便,人们才签订契约使这些权利自愿地交给代表自己的议会。议会应享有至上的立法权,而且只有法律才可以代表人民的共同意志。因而议会应处于社会一切权力的最高位,行政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
——整理自吴春光《议会主权还是人民主权?——论洛克的主权观》等文章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各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革命成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把目光投向古希腊和古罗马?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洛克的思想主张对英国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三分别出自中国近现代哪些法律文件?依据材料二、三信息,指出这两个法律文件在基本原则上的主要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