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
|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 B.反抗外来侵略 | C.救亡图存 | D.反对专制统治 |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到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 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
|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D.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从宋代话本到元杂剧再到明清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哪一特点:
|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
| B.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
|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需求 |
| D.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
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不觉得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 A.《元曲欣赏》 | B.《诗经》 | C.《全汉赋》 | D.《全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