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 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黄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材料二 《东西洋考》(下图)是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1833年12月该刊第5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在当时的功用和对今天的现实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在中国创办报刊的中外时代背景及报刊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的时,出现了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新法必定失败。
——摘自新浪网读书博文《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核心因素。
(2)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依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于权威;善于从事政治、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一般来说,他们衣食简单,不太过问钱财。……希腊公民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摘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他们寻找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的自然法则,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一般原则——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革命已经证明,人们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遍及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事实上,陈腐的旧势力不仅仅有能力继续存在,似乎还有能力恢复生机。摆在面前的任务因而就是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新文化”的领袖们认为,这项工作是任何政治行动或体制改革的绝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节选自《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思想家在“人权”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虽然能够推翻整个传统的政治结构,却不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腐败现象”这一观点的理解?
(4)结合材料三说明“新文化的领袖们“在“改变民族的全部精神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材料二: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

材料四:……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我把它叫做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社会转型包括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民主)制度社会转变等。……
——郑杭生《中国与西方社会转型的显著的不同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分析30多年来中国中国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有利国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
材料二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的历史意义。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沉默……除了在德国和为数不多的旧时移民中,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他既不期望资本主义立即崩溃,也不期望资本主义面临马上被推翻的危险。他只希望迈出组织群众大军的第一步,若能赢得这第一步,他就能和地位牢固的敌人展开长期斗争。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保持沉默的原因。
材料二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国际时期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并分析及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