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是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的两组数据
第二表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统计表
年份 |
发达国家间贸易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
1965 |
59.0 |
32.5 |
3.8 |
1970 |
62.1 |
30.6 |
3.3 |
1975 |
46.6 |
38.4 |
7.2 |
1980 |
44.8 |
39.0 |
9.0 |
1985 |
50.8 |
35.3 |
9.0 |
1990 |
55.3 |
33.4 |
9.6 |
1995 |
47.0 |
37.7 |
14.1 |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
材料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的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
材料三 中国当代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一文说:“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至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才是这个过程的佼佼者……仅从20世纪后期以来,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各种新的反现代化——全球化力量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两表,概括分析二十世纪后半期世界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三,分析对比东西方学者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异同点。
(3)请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二战以来的历史知识,就“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化”自拟观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表述成文。)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已风光不在。究其原因是前苏联解体时,经济不景气,优秀体操人才流失国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前苏联的问题:
材料一:
照片中的人是苏联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你知道在戈尔巴乔夫在位期间进行了哪些改革吗?你对这句话又是如何理解的?
材料二:
(2)这是一副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题目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从图中能找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苏联的解体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失败?
(武昌区2008-2009学年高三元月调考试题)“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A.废除农奴制度 |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实施新经济政策 | D.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由于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
B.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所致 |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
D.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致 |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