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天大雨 (2)度已失期
(3)为天下唱 (4)宜多应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选文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
必然性: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九龄,字子寿,幼颖悟端重。稍长,补郡学弟子员。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 ①,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 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 ②,退居临川,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 ③.未上,会湖南茶寇剽 ④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慑。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 ⑤.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 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九龄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 ⑥,学者号"二陆"。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 ⑦,未必不自悟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释】①黄老:"黄",指上古的黄帝:"老",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②有名中朝:在朝廷里很有名望。③改兴国军:改任兴国军教授。④剽:剽掠,抢劫。⑤一也:是一致的。⑥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和,和睦:同,苟同。⑦少需:稍待,过一会儿。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新博士学黄老 |
闻:听说。 |
B.与语大说 |
说:通"悦",喜悦。 |
C.士而耻此 |
耻:以……为耻。 |
D.有剽劫者过其门 |
过:拜访。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吾所愿学也 |
山之僧智仙也 |
B.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 |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
C.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
臣之妻私臣 |
D.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九龄的学问和修养,得到当时著名学者许忻的赞赏,许忻把当代文献都告诉他,这对陆九龄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B.湖南茶寇横行的消息传来,人心惶惶,郡县长官应众人请求,让德高望重的陆九龄主持防御盗寇的义社,这个明智的安排当即得到陆九龄所有门人弟子的支持。
C.陆九龄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不但精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而且擅长射箭,并懂得调遣屯兵防御的法度。
D.陆九龄继承父亲的志向,重视研修礼学,治家有法:他与弟弟陆九渊亦师亦友,相处和睦,被称为"二陆"。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
②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 ①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 ②衔命,以临四方,那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 ③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恂列传》)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①沮:毁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纳之 |
纳:收下 |
B.恂勒兵入见使者 |
勒:率领 |
C.窃伤计之不详也 |
伤:担忧 |
D.国信未宣 |
宣:宣布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4)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庸:岂,表示反间的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通"否"。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A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
B.吾从而师之 |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
C.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
D.作《师说》以贻之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文帝遣冯唐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曰:"公奈何众辱 ①我,独无间处 ②乎?"对曰:"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 ③士卒,五日一椎牛 ④,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尚坐 ⑤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文帝说 ⑥,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众辱】当众侮辱。②【间处】私底下。③【飨(xiǎng)】用酒食款待。④【椎牛】杀牛。⑤【坐】定罪。⑥【说】同"悦",愉快。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上自劳军 |
【劳】:慰问 |
B.军士吏被甲 |
【被】:同"披",穿着 |
C.居无何 |
【居】:经过 |
D.使人称谢 |
【称谢】:道谢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行道之人弗受
B.天子且至/年且九十
C.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乃不知有汉
D.天子为动/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下面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作先叙后议,上片叙写出猎盛况,下片则讨论军情、议论国事。
B.上片首句中"狂"字为全词之眼,既是人物性格,也是全词风格。
C.下片引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企盼得到重用、报效朝廷的愿望。
D.词作选材、语言、情感及人物形象都展现出粗犷豪放的艺术魅力。
(4)下面对《周亚夫军细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不得驱驰""按辔徐行"与前面"直驰入"对比,写出周亚夫治军严明的特点。
B."不拜"与"将以下骑送迎"对比,表现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性格。
C.文帝"称善者久之"与"群臣皆惊"对比,表现出西汉初年君臣和谐的景象。
D.全文从不同角度,采用对比手法,刻画出一个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形象。
(5)下面对《文帝遣冯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和前文一样,都表现了汉文帝深明大义、有容人之量的品格。
B.故事开头的"怒"体现文帝真性情,结尾的"说"显示文帝大胸襟。
C.文帝责怪冯唐,并不是怪他对自己大不敬,只是怪他说话不分场合。
D.冯唐认为魏尚爱兵善战,却因小错获罪,委婉劝谏文帝要知错能改。
(6)请用三个"/"给《文帝遣冯唐》一文画线处断句。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 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 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
遏其生气(抑制) |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